从部队退伍后,我回到家乡,从父母手中接过养殖大闸蟹的“接力棒”,成为阳澄湖众多蟹农中的一员。——俞杰

新春的到来,宣告着一个蟹季的结束。忙碌了一年的蟹农俞杰来不及休息,仍坚守在蟹塘,做着一些排水、消毒工作,准备开始养育来年的大闸蟹。

昆山巴城,位于阳澄湖东岸,是俞杰的家乡。巴城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大闸蟹的生长提供了丰厚的天然养料。每到金秋十月,巴城蟹农便能收获一批批肥美的大闸蟹,这儿也能迎来游人无数,成为巴城特有的风景线。

1

大学期间,应征入伍

2001年,俞杰进入苏州大学,学新闻相关专业。因为家中老一辈基本都是当过兵的,在大学期间,他也应征入伍,选择成为一名军人。“部队的生活让我增长了见识,更锻炼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俞杰对紫牛新闻记者表示,在学养蟹的过程中,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对他帮助很大,遇到任何困难都不轻言放弃。

2005年,退伍后的俞杰又回到了家乡巴城。当时回巴城养蟹的年轻人不多,当提及为什么会做出这个决定时,他说其父母都从事养蟹的工作,对他来说,选择回乡养殖大闸蟹是一种精神传承。

不仅如此,俞杰还觉得回来养蟹也是为了建设家乡。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当过兵,更应该为家乡的建设出一份力,“阳澄湖大闸蟹是巴城的特产,更是国家地理标志的产品,做好它、将它以更好的品质传承下去,便能让更多的人知道巴城、了解巴城、来到巴城。”

2

“蟹二代”,不是那么好当的

螃蟹养殖,困难重重。俞杰告诉记者,老一辈养殖大闸蟹全靠经验,都是自己探索,养殖也没啥具体的方法,像气候、范围、数量等,都靠一点点摸索出来。老一辈蟹农的经验,是无价的,但也很难直接“灌输”给养蟹“小白”,哪怕是俞杰这样的“蟹二代”,他也只能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来形成自己的养蟹之道。

无论是严寒或酷暑,俞杰都风雨无阻。他在跟随经验丰富的长辈学养殖、接受手把手教授的同时,不断通过其他渠道掌握新技术、新知识,再加上自己的融合、创新,终于,他也成长成了一名独当一面的蟹农。

如今,谈起养殖大闸蟹,俞杰头头是道。例如,怎么给大闸蟹喂食,那绝对是老一辈蟹农在养蟹时的精细活:喂养时要将小杂鱼、螺蛳、蚌肉、玉米粒混合作为饲料,在固定的时间、地点、方位进行投放。而在这方面,俞杰他们这一代的蟹农就有所革新,他会依托老一辈的养殖经验,结合科技养殖技术,在给大闸蟹喂食时,将饲料倒入机器中,调整好投喂的时间,机器便能在设定好的时间里自动投放饲料。

又例如,水产品,靠天吃饭,气候条件的优劣是决定大闸蟹品质的重要条件之一。气温一旦有异常,大闸蟹就躲在湖底不活动,也不进食,那这个蟹肯定就不肥美了。碰到这种情况,俞杰会提前捕些蟹回来,放在自己搭建的具有水循环温控功能的池子里,确保大闸蟹的健康生长。

3

新时代,就要有新“玩法”

时代在变化,像俞杰这样的年轻人回到乡村一线,必然会为乡村的发展注入新血液。就大闸蟹而言,俞杰的加入,也让大闸蟹的销售方式逐渐多元化。俞杰回忆,父母一辈的销售方式主要依靠多年累积的老客户,靠口碑不断去维持、延续。现在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俞杰这一代的蟹农可以通过网络等多种方式对大闸蟹进行宣传和销售,全新的销售模式下,销售量往往成倍增长——如今,依托快递业的发展,发往江浙沪的大闸蟹第二天上午便能到货,远一点的下午也能到达,发往全国大部分城市的大闸蟹,48小时内便能端上餐桌!

“即使风调雨顺,也可能刮起风浪,把心态放好,用心养好每一只蟹,等蟹季是个丰收年,笑的乐开花的时候就是我们这些蟹农记忆里最甜的一件事。”“蟹二代”俞杰如是说。(记者黄玉琴杨佳怡)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