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立夏,作为夏季的第一个节气,人们习惯把这一天当作是气温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的一个重要节气,此时春播的农作物进入精细管理期。在此之前,不得不提极其重要的春浇。

5日,在运城市芮城县东垆乡许坡村,一场“降雨”正滋润着村民胡天宜春播的300亩玉米——这场“降雨”得益于他在田间安装的固定喷灌设施,水源则是大禹渡灌区引黄提水工程引来的黄河水。

运城市临猗县北景乡石家庄村,村民荆金海种着12亩苹果树,他感慨地说:“我种的苹果属经济作物,分类水价改革后,虽然水价从以前的每立方米两毛五分涨到三毛三分五,但因为科学浇地,每亩地的用水量比以前少了20多方。钱比以前掏得少了,地是一亩也没少浇。”

……

从3月起,在我省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民抢抓农时忙春浇的身影。截至5月6日,全省灌区累计灌溉上(放)水11亿立方米、灌溉面积1203.18万亩。

连日来,山西晚报记者走进春浇现场,看省水利厅在提升农业灌溉能力、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提升全省179处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方面推出的节水措施。

推进灌区节水改造 不断扩大灌溉面积

山西省有耕地面积608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是2440万亩。为稳定保证农业灌溉,全省设179处大中型灌区,设计的灌溉面积是162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逐年增加,至今已有1314万亩。

在运城大禹渡灌区,春浇前夕的重要任务是积极抢修。大禹渡灌区为芮城县9个乡镇、54.6万亩农田提供春浇保障工作,2021年的持续强降雨,导致大禹渡灌区辖区内40余处过水渠段出现水毁,多处渠段护坡垮塌,影响春浇过水。以灌区北一干站一段35米渠道毁坏为例,损坏的水渠会导致芮城县东半坡村和湾里村350余亩小麦无法浇灌,而这样的抢修场景发生在灌区每一个渠道毁坏的现场。

灌区礼教站作为一个新建站点,斗口少、与干渠连接不畅,工作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协调农户腾挪渠道线路障碍,组织施工队及时测量,通过新开斗口7个、新建节制闸2座、铺设连接管道300米,使400亩田地得到灌溉。

黄河水从家门前过,却不能受益,芮城县窟垛村的村民很是着急。灌区工作人员与村委会协商,由灌区提供技术支持,村委会集资修建小扬水泵站。经过20余天的路线勘测、泵坑制作和管道安装,2月28日水泵安装完成并试水成功,解决了150余亩耕地浇地难的问题。

……

山西省水利厅农村水利水电处成接安处长告诉山西晚报记者,大禹渡灌区的忙碌只是全省179处大中型灌区的一个缩影。春浇前夕,每一个灌区都科学编制了灌溉方案与计划,通过春浇前对设备进行检修与维护、对渠道进行清淤疏通与新开挖等措施,保障灌溉供水有序、安全运行。

成接安以运城夹马口灌区举例,2001年的实际灌溉面积是25.81万亩,通过不断续建灌区配套设施和节水改造,现在灌区的实际灌溉面积已达到89.65万亩,到今年即将达到设计的灌溉面积101.11万亩。大禹渡灌区的灌溉面积也从原来的31.35万亩,扩大到54.3万亩。

采访中,成接安说得最多的就是各个灌区的工程建设,这些节水工程建设让灌区灌溉面积不断扩大,灌区农民不断增收。

在大禹渡灌区,灌区先后启动实施的节能改造和续建配套工程项目、泵站更新改造项目、干支渠等骨干渠道及渠系建筑物项目、灌溉试验站及量测水设施项目、高效节能灌溉工程项目、新建水源站项目等。其中,“支斗渠实时计量”系统和“泵站运行实时监测”系统两项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枢纽站两项泵改技术填补了国内200米扬程水泵空白。

项目保障了灌区配水、管理、机泵运行数据智能化;渠道渗漏严重、田间渠道不配套、渠道的输水效率低等得到缓解,比以往农民亩均灌溉用水减少了67方;灌区农民人均纯收达到11310元。

成接安说:“大禹渡灌区粮食复播面积从过去30%提高到95%以上,粮食作物亩产达到975公斤,大禹渡灌区所在的芮城县也连续11年被评为‘全国产粮大县’,小麦最高亩产达到734.1公斤,刷新了全省纪录。”

正是因为灌区不断续建的配套设施,灌区过去多个有名的“旱圪塔村”自引黄河水浇灌后,结束了靠天吃饭的历史,过去旱地“百斤田”也变成了水地亩产“吨粮田”,村民人均收入增加1500元以上。

推进农业水价改革 实现田间用水管理精准化

运城市夹马口灌区,是全省农业分类水价改革试点单位,今年是正式实施水价改革的第一年,灌区农户实行农业分类水价与超定额累进加价相结合的水价制度,即:包括小麦、玉米、豆类等在内的粮食作物,继续执行0.25元/立方米水价标准;包括苹果、桃、梨等在内的经济作物和养殖业均制定最高定额水量,分定额范围内0.335元/立方米、超出定额用水50%及以下的水量部分0.385元/立方米、超出定额用水50%以上的水量部分0.435元/立方米三个档位,执行累进加价标准;群众自建小高灌按规定执行0.25元/立方米斗口水价标准。

从2018年开始,灌区定期举办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宣讲会,引导农民树立水商品观念,提高有偿用水和节约用水的自觉性。

在运城市临猗县北景乡石家庄村,村民荆金海浇完自家的12亩苹果地,与灌区北景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填写了地头表,确认了供水流量、浇地时长及所供水量。

“改革之前,荆金海的苹果地每亩要用80方的水,现在只用到不足60方的水,这些都得益于更加精准的流量计算、根据历年节水灌溉试验数据和建议灌水参数,根据作物用水类型进行的水权分配和水量定额制度。”管理站的工作人员说。

为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项目,夹马口灌区建成了水价改革综合平台,建设泵站、渠道运行基础数据库并开发二维码查询功能,为89.65万亩涉改面积内的所有水量交接口配齐了量测水设施,对部分老旧分支、分水闸、泵站进出水管道及附属配件实施了改造。

成接安说,他们将继续在完善农田灌溉工程体系、健全农业水价改革形成机制、建立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解决大中型灌区“两费”难问题、继续完善供水计量设施配套建设、加快农业初级水权分配、探索创新终端用水管理方式等方面继续努力,确保2025年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目标任务。

大水漫灌改喷灌 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运城夹马口灌区与临猗苹果种植大户合作建立的国家现代苹果产业体系示范基地100亩节水灌溉试验田,将大水漫灌改喷灌后,2021年,每亩苹果用水量是3方,年用水量是100方,用水量比之前的220方减少了120方,年节水量达到12000方。

让成接安印象深刻的是,芮城县东垆乡许坡村村民胡天宜在800亩土地安装固定喷灌,将每亩玉米和小麦的用水量控制在10方至50方之间,改变了以往大水漫灌的春浇方式,让农业用水方式由粗放逐步向集约节约转变。

胡天宜今年51岁,从种粮大户到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再到通过土地流转在800亩土地上安装固定喷灌的“第一人”,他告诉山西晚报记者,与以往春浇的大水漫灌相比,喷灌每亩地的用水量至少节约70%以上。

“以往浇地是漫灌,全靠人工,雇一个人12个小时得200元,一天得雇2个人,浇一次地至少得一周的时间。如果是晚上浇地,人犯困了回家睡觉,地里地势较低的庄稼就会被淹,不但达不到增产的目的,反而还会减产。”

“漫灌是田间的最大吃水量,根据地的长度、坡度、土质不同,每块地的吃水量不相同。农作物在不同生长期,所需水量也各不相同,如果都是给最大吃水量,就容易导致土地表皮板结。对于成熟期的农作物来说,土壤板结容易导致作物根系的透气性变差,农作用的生成除了水还需要光照与空气,作物根系无法呼吸,也会导致作物的减产。”

“春播的玉米,用喷灌每亩地的吃水量只需要控制在10方,可漫灌过后,每亩地的吃水量至少达到五六十方水。”

胡天宜说,从2020年,他给800亩田里自费安装了固定喷灌设备后,不仅省下了人工成本,每亩地能节约70%以上的浇地水,种植的小麦和玉米亩产均有所增加。“在我们县,很多农户不再采用大水漫灌的浇地方式,改用移动的喷灌方式。”胡天宜说。

对此,成接安表示,他们在向省委、省政府递交的《关于大力提升农业灌溉能力切实保障粮食安全的意见》中,提及了加强灌溉试验和成果推广,指导农民科学灌溉,有效遏制“大水漫灌”现象,做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没算分析和考核工作的建议,同时也提及了加强节水工程与农机、农艺、生物等措施的结合,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建议。(记者 杨洲芬 通讯员 许引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