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时尚科技秀》栏目播出2022新科技特别节目《智慧蘑菇工厂》,主持人向电视观众重点介绍了一个超级蘑菇工厂背后的先进技术,也讲述了一个基层党组织带领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故事,节目一经播出,受到各方好评。
该项目是由毕节市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全资兴建,由子公司毕节市农投菌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简称“菌业公司”)管理发展。春节刚过,位于毕节市大方县经济开发区的中国白参工厂化生产及珍稀食用菌科创园(简称中国白参菌科创园)就已经积极复工复产,铆足马力忙生产,为实现第一季度“开门红”奏响了春之声。
“今日云南赵总需要白参菌4430Kg。”上午10时,公司在云南市场的销售小刘在公司的销售工作计划群里发消息。“收到,准时发货”如此场景是该公司的日常,销量大增的背后,依托的的是全国首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菌种研发、集约化生产、技术培训、智慧交易为一体的全智能化白参菌栽培工厂。
小菌菇带动大就业
菌业公司工厂内,工人忙碌地进行着拌料、制袋、填料、接种、质检、上架、运输环节,新制好的菌棒最终由叉车送往养菌车间进行养菌。“制包机操作简单、生产效率高、全程自动化,所有制包机每天能生产10万袋菌棒。”走进菌业公司生产一线,只见制袋车间内的拌料机、制包机、上架机等设备正全力运转,叉车往来穿梭。品技部质检员赵函正熟练地挑选着不合格的菌棒,有条不紊地忙着生产作业。
菌业公司生产一线员工覆盖周边东关乡、安乐乡等乡(镇、街道),让周边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我们公司用工需求量较大,以1月为例,在菌业公司务工的群众有230余人,其中长期工90人、临时工140余人。”在接受采访时,菌业公司副总经理兼技术总监马布平如是说。“上个月还更多咧,光上个月咱们临时工就来了240多人。”马布平算了一笔细账,菌业公司累计带动当地群众300余人增收,“随生产量增加,预计间接带动就业人数500余人。”
在制造部包装组长高其梅看来,能在家门口稳定就业是一件好事。“在这里务工,我一月有三千多元的收入,而且公司吃住免费,比在沿海打工拿五六千元还划算呢。”高其梅穿着整齐的工服,咧嘴笑着说。
作为地方性国企,助力当地乡村振兴、为群众谋幸福是分内之事。菌业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李尽平说,“我们公司新增设的日产鹿茸鲜菇10吨生产线,今年三月开始采菇,还将增加用工量100多人。”菌业公司立足自身发展,不断助力乡村振兴。李尽平还谈到,“在菌业公司的新谋划里,我们准备将白参菌、鹿茸菇的三四茬菇交由当地群众覆土栽培,成功后我们再进行回收。在保证菌子品质的同时,带动群众增收,实现双赢。”
党旗红 科技兴 产业旺
“党建引领,党员同心,员工同行,这是公司发展的基础,也是我们坚持的目标。”李尽平说。从成立以来,毕节市农投菌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坚持高质量发展,把党的建设融入到企业发展各方面,走出了一条以党建引领发展、促进生产、创新科技、优化管理的新路径。
把党建工作同企业经营管理、技术创新、提质增效等方面深度融合,推动党员将模范带头作用融入到工作中、体现在岗位上、落实在责任上,让党旗在菌业公司的生产科研一线高高飘扬。
支部4年党龄的党员张静,凭借丰富的菌类科技工作经验,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跟随团队扎实钻研技术。在菌业公司研发中心工作,和张静一起的是年龄相仿的青年科技团队,这群年轻技术骨干攻关食用菌研发及产品多元应用研究,主要开展白参菌等珍稀食用菌的新品种杂交选育及保育、新技术(原料配方等)试验研究、营养成分分析、多糖提取、DNA分子技术标记、菌种资源收集与开发保护、栽培研究、产学研资源搭建等工作。
在产学研方面,菌业公司积极对接各大高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目前与中山大学共建了中山大学—毕节农投生物科学联合研究院,积极开展白参菌、红托竹荪、羊肚菌等珍稀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保鲜技术、分子标记技术、育种技术、菌种分类保藏技术等的研发。
在乡村振兴的关键期,如何融合产业发展、如何延伸农业产业链是一大难题。针对产业融合的困局,菌业公司有奇招。“我们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产带动周边农户学技能,种好菇;二产带动食用菌等农产品深加工,整合资源,深化有机肥产业落地生效;三产整合当地特色优质农产品,做好文旅贸易,同时为种植户提供市场渠道,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菌业公司董事长李尽平这样说道。
党旗红、科技兴、产业旺,这是菌业公司取得高质量发展的三大法宝。如今,在菌业公司,党员干部职工的创新意识强、干事拼劲足。乘着农业提质增效的快车,菌业公司擎起了特色“菌菇”强企的发展大旗。(虎尊显)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