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件衣服破了,你会去缝补吗?在现代社会中,估计大部分人都会选择买条新的了,近些年还衍生出“女生总觉得自己的衣柜少一件衣服”的风潮,新衣服款式层出不穷,缝补衣服反而成为稀罕事件。针对这一现象,有人认为不会缝补衣服的当代女性失去了贤妻良母的良好品质,网友们吵翻了。

有网友表示认同这一观点,认为老祖宗都在赞美的贤妻良母技能,现代女性应该学起来,而且当代女性的消费观念讲究轻奢主义,导致缝补衣服这种优良传统正在逐渐被遗忘。

也有网友认为这个观点过于片面,贤妻良母是对女性多个方面的综合评价,缝补衣服这种小事情根本不能成为评价的标准。

还有网友表示,这是在可以刻意制造性别对立,为什么缝补衣服是贤妻良母的必需技能,而不是好男人的核心标准?

之所以大家吵起来,是因为现代与古代人们对于缝补衣服这件事情的态度和行动都差别过大。假设回到古代,缝补衣服必定第一选项,而且普通人家与富贵人家都是如此。民间凄美爱情故事孟姜女缝制寒衣缝到四更天,涉足千里只为给丈夫送寒衣,后世为其设立“寒衣节”;四大名著红楼梦中晴雯带病为贾宝玉缝补孔雀裘......这些都印证了女红是古代女子的必备技能。

在当时人们的价值观里,缝补衣服不仅是一个女人的必备技能,更在一定程度代表了女人的贤惠程度。前有孟浩然以“裁缝无处等,以意忖情量”表达妻子对丈夫的爱;后有孟郊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歌颂母亲对儿子的舐犊情深。

直至20世纪50年代,民间仍有“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说法,虽然这个事情缝补衣服仍然是女性的技能,但此时更多是为了帮助家庭节省开支。

以前是社会普遍赞美的技能,到了现代却变成大家争议不休的问题,其实这背后有三大关键因素。

第一个就是社会分工的不同。在以前,“女主内男主外”是当时社会的普遍,像缝补衣服这种细致的针线活,一般都是女性的分工,她们一般有一整套成熟的缝补技能传承,古代的女红也足以说明这一点。换句话说,女性承担了家里“裁缝”的角色。

但是在现代,“女主内”已经不是社会分工的主旋律,大部分女性都有着自己稳定的工作,分配到家务的时间逐渐被压缩,根本没有时间和心力去学习缝补的技巧。因此,相比缝补衣服,重新买新衣服更为便利。

第二个就是时代消费观念的差别。在以前,受限于缓慢的经济发展和低微的家庭收入,除吃食这种生存性的需求,大众在衣着的消费肯定是能省则省,而衣服破了缝缝补补再接着穿的确是比换新衣更划算的选项。

而在现代,大家消费水平大幅提升,自然有更多的钱用在衣着消费上。但这也并非说大家都不会去缝补衣服,还是有很多人会因为对衣服的喜爱或者衣服承载的特殊意义选择缝补衣服,但他们往往会去选择更专业的改衣团队去做这件事情。

比如上海一位网红小姐姐,曾在网上分享过她的一次改衣经历,她某次在翻出许久不穿的羽绒服后发现,羽绒服多个地方破洞了,最大的破洞直径有3公分,说“惨不忍睹”都不过分。

(修复前的羽绒服)

如果换成其他衣服,小姐姐肯定选择换一条新的,但这件羽绒服对于她有着很特别的意义,她并不想因为这些破损丢弃它。她选择把衣服交给易改衣的高级裁缝去对其进行修复。

根据裙子的破损程度以及小姐姐的修补需求,裁缝师傅凭借着多年的修复工艺,完美修复了破洞,并做到了无痕的效果。

(修复后的羽绒服)

如今缝补衣服的作用也不再是为了省钱,更多是为了赋予衣服更高层次的美学价值或者情感价值。

第三个缝补衣服的定位在发生转变。古代女性缝补衣服,是因为衣服坏了,需要去进行修补,是非常直接的需求与供给的关系。但在现代,很多女性将为家人制作或缝补衣服当作爱意的表达,缝补衣服的价值完成了升华。

在国内知名改衣品牌易改衣开设的织补培训班中,有非常多的女性参与了培训课程,希望通过学习不同织补工艺,提高自己的缝补手艺,适时可以为家人带来一些惊喜,缝补衣服逐渐变成一种生活潮流。

其实,无论以前还是现在,缝补衣服都是生活中的一个需求,从来没有消失。易改衣织补培训班的负责人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缝补衣服不再是现代贤妻良母的必需技能,而是变成了一种更时尚、更潮流的一种生活方式,就算很多女性不再具备这项技能,也有像易改衣这样的平台承接了这一需求,充当起人与人之间情感传递的纽带,继续谱写美好生活的新章程。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