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因势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位于锡林浩特市东郊的装备制造产业园区,随着气温回升,近期各项目建设与生产也进入了全面提速的“黄金期”。

机械轰鸣,吊装移步,明阳新能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幅幅忙而有序的生产图景展现在眼前:

轮毂装配区,轮毂各个部件正精准对接;

主轴装配区,主轴角度、位置做不断调整;

偏航系统装配区,零部件信息正逐一仔细核对……

工艺装备科科长黄东说:“春节过后这里全面复工复产,预计今年可生产超190台套风力发电机组,涵盖5至11兆瓦机型,销售量将再创新高。”

紧盯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延链补链强链。近年来,锡林浩特市先后引进海装风电、中材科技、明阳电气、鑫源盛等一批重点风电装备制造项目,形成了从生产发电机组、塔筒、叶片,到总装、后期维护、运行监控的一整套风电设备制造产业链条,产品辐射周边盟市,并远销我国东北、西北等地区。

从全盟看,目前中西部荒漠、半荒漠化地区待开发规模6000万千瓦以上新能源项目,浑善达克沙地等绿电基地及外送通道正在抓紧前期工作。

新能源项目“上新”,如何在戈壁、沙地、荒漠地区挖掘潜力、拓展空间?作为重点风电主机生产企业,今年明阳新能源有限公司立足技术创新,把握国家布局“沙戈荒”大基地建设的重大机遇,推出适应相应环境的“沙戈荒”新机型,一项因地制宜的新质生产力正加速“上马”。

做优长板、补齐短板,谈起“沙戈荒”环境下风电发展的理想解决方案,黄东告诉记者:“该机型机组采用创新的空气环境控制系统,实现舱内通风、部件制热功能,并有效防止风沙侵入机舱,今年7月将在这里投产,订单将达到上百台。”

无独有偶,在与明阳公司一路之隔的远景能源锡林郭勒风储氢装备制造基地,“零碳”装备项目年内也将“氢”装上阵。

在远景基地记者看到,风电装备和储能生产区已建设完备,年可产陆上风机700套和智慧储能设备650套。而氢能装备生产区年内也将建成,可生产2.5MW、5MW碱水电解槽和3MW、6MW质子膜电解槽及系统组件。

公司总经理助理李钊序说:“氢能装备项目制造工艺先进,基本具备主流市场的完整产品系列,成为全盟首个开工建设的制氢装备制造项目,实现了锡盟‘风光储氢’装备制造产业一站式布齐。”

“氢”风徐来,日渐成势。以市场引项目、以龙头育产业,加快培育壮大风光制氢制氨制醇产业集群,远景基地氢能装备项目的落地,在填补全盟氢能新质生产力的空白的同时,也在全区“风光氢储”领域发展中抢赛道、抢先机。

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在接受《经济日报》专访时指出,坚持全产业链思维,一手抓新能源开发建设,一手抓装备制造、运维服务等关联配套产业发展。从单一发电卖电,向装备全产业链发展,再到推动制造业创新和质优,眼下,锡林浩特市紧扣“新能源+装备+储能+运维”发展方向,以新能源带动新工业,基本形成了涵盖风机、叶片、塔筒、机舱罩等新能源装备零部件的全产业链生产模式。

目前,该市发电机组、叶片、塔筒、机舱罩、风电储能系统设备生产能力分别达到2700台、600套、200套、600台、1150台(套),风机叶片可生产型号已延伸到95米、97米、99米、108米长度,可根据市场需求延伸叶片生产型号。

丰富的产品型号及较强的生产延伸能力,使得该市新能源装备备受市场青睐,产业产值不断上涨。2023年,该市装备制造产业产值突破了50亿元,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占比超1/6,产值产量、产品特色均位居全区、全盟前列。

做强绿色制造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新质生产力就是绿色生产力。锡林浩特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陈冉表示:“下一步,锡林浩特市将聚焦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智能化精准招商引资,实现装备制造产业创新和质量同步提升,推动产业向绿色、高端、智能化发展,并打造成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 刘博 王馨雨 张士霖)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