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17日电(吴平华 周媛 许明扬)在资阳市乐至县阳化河畔,一座外表略显斑驳的老厂房内,正悄然进行着一场“工业革命”。

近日,走进这里是四川红旗丝绸有限公司缫丝厂(原乐至红旗丝厂)车间,真空负压煮茧机、自动索绪机、密封式高速返丝机正高速运转,一批批高端生丝在智能化流程中不断“下线”。


(相关资料图)

这座建于1958年的老丝厂,在“十四五”期间以一场持续的“智造升级”,交出了一份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

智能选茧:从“人眼”到“AI眼”的跨越

“2021年,我们引进了智能选茧设备,拉开了技术升级的序幕。”四川红旗丝绸有限公司缫丝厂厂长秦波介绍。过去人工选茧劳动强度大、误选率高,而智能设备能精准分类蚕茧,实现原料品质从“合格”到“优质”的跨越。

2024年,丝厂迎来智能化“双突破”。智慧管理系统将生产与库房全面纳入数字化管控,实现订单智能调度、数据云端同步。光电探量设备则像“光学哨兵”,实时监测并自动调整参数,实现按需加茧,使产品合格率达到100%。

进入2025年,丝厂将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深度融合,启动低碳锅炉改造工程。新锅炉采用高效余热回收与清洁燃烧技术,在响应“双碳”目标的同时,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质量与效益双升:从“制造”到“质造”的飞跃

改造带来的是质量的显著提升:生丝纤度最大偏差控制在2.5D,均匀二度变化为0,净度成绩稳步提高。

效益也随之全面提升:选茧人工成本降低50%,生产效率提升10%,氮排放大幅下降。目前,红旗生丝每吨价格高达4万元以上,更成功获得欧盟有机生丝认证,享受客户免检待遇。

回顾“十四五”,红旗丝厂走出了一条以质量求发展的坚实道路。秦波表示:“我们既保留了传统工艺精髓,也通过智能化让老工艺焕发新生。”

未来,这座老丝厂将继续深耕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在传承千年丝绸文化的同时,书写更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