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豆腐”里凿通途
桂林外环高速“最难隧道”实现双洞贯通
□本报记者刘健 通讯员黄夏
(资料图)
近日,桂林外环高速公路“最难隧道”——王家村隧道双洞顺利贯通。现场建设者欢呼雀跃,这条在豆腐般松软的全Ⅴ级围岩中掘进的隧道,经过现场建设者日夜奋战,终于实现双洞贯通,标志着桂林外环高速在复杂地质隧道施工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也为项目如期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从事隧道工作30余年,这是我建设过难度最大、最考验耐心的隧道。”项目公司副总工程师王培典在介绍中感慨道,王家村隧道左线全长1104米,右线全长996米,是桂林外环高速“最难啃的骨头”,隧道穿越尧山断裂带,整条隧道位于极其松软破碎的全V级围岩中。
“这里的岩层体质极差,软得一捏就碎,就像在一大块颤巍巍的豆腐里打洞。”王培典形象地比喻道。施工中,建设者们常常面临炭质泥岩软岩大变形、泥质粉砂岩沉降过大等多重难题。更棘手的是,碳质泥岩遇水容易泥化,开挖后极易发生大变形或滑塌。“我们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七步法改为九步法,及时控制围岩的变形。”王培典告诉记者。
然而,挑战远不止于此。在施工过程中,洞口山体沉降、钢拱架扭曲、初支开裂、侵限换拱等系列病害频发,多重风险叠加,使得王家村隧道的施工难度居于国内同类隧道前列。
为攻克技术难关,并将安全风险降至最低,桂林外环建设者交出了一份充满智慧与责任的创新答卷。
面对复杂地质条件,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引入了多手段勘探、全寿命周期监测的技术体系,及时掌握围岩应力,钢拱架内部应力,通过采用C6多功能钻机等先进设备,开展超前地质勘探与岩层取样,通过加密测点、加大监控量测频率实现了对围岩状况的动态设计、动态施工和动态纠偏,有效规避施工风险。
“我们还创新采用碳、泥质软弱岩土隧道穿越富水长浅埋三台阶七步组合法成套技术,有效缩短隧道沉降时空效应,在精准控制围岩变形和沉降的同时,大幅提升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为今后同类地质条件隧道工程提供了宝贵参考。”王培典说。
面对“豆腐”般的地质,建设者们采取加强锁脚、增加临时仰拱、基底加固、后补注浆等多重措施,强化初支强度和拱架承载力,硬是在“豆腐”般围岩里撑起了隧道的“钢铁骨架”,平稳有效推进隧道施工。一位现场的老师傅拍着坚实的初支结构自豪地说:“别看地儿软,咱们给它穿的可是‘金刚甲’!”正是这套以安全为最高准则的支护体系,硬是在极端不良地质中,为隧道和施工人员撑起了最坚实的保护伞。
王家村隧道双洞顺利贯通,也引起了业界人士的关注。这套从极限挑战中凝练的成功经验,已形成可复制的“桂外方案”,为国内外同类地质条件下的隧道施工提供了宝贵借鉴。
目前,桂林外环高速公路全线的13座隧道中,已有10座实现贯通。随着地质条件最为复杂、施工难度最高的王家村隧道顺利贯通,全线通车最硬的“骨头”已被啃下,这一重要进展为桂林外环高速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推进桂林市高速出入口与城市骨架路网有效衔接,提高城市内外交通衔接服务质量,与桂林绕城高速公路形成“内外循环”,从而进一步带动桂林市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