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唧唧机杼声,织女手中的梭子在丝缕间穿梭,一件件纯手工织就的艳丽多彩的八宝被倾泻而出。”走进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职业中专学校(以下简称“江华职业中专”)校中企业——江华旅鼎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服装专业的学生娴熟地织着八宝被,一片繁忙景象。这是该校深化校企业合作服务当地经济的一个缩影!

江华位于湘、粤、桂三省区交界处,湖南省最南端,是老、少、边、穷、库区县,人口54万。2006年,江华职业中专以江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为契机,以园区近200家企业人才需求为起点 ,通过“在校办厂”“送教进厂”相对接,创新“嵌入式”校企合作模式,培养订单式人才,撬动江华县域经济发展。

调整一批专业为园区培养一批人才

2019年,江华职业中专学校多次深入江华高新区调研发现,电机、光电产业、电子信息、手机膜产业、新能源电池、服务业等支柱产业蓬勃发展,产业不断呈现专业化、规模化发展,从业人员约1.4万人。

如何才能“嵌入式”校企合作呢?

该校创新办学模式,调整专业,增加机电专业、模具制造技术、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等专业,并重点发展电子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模具制造技术、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旅游服务与管理、电子商务、现代农艺技术等专业,着重建设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突出旅游服务与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建立了“校企融合+定向就业”互利共赢的培养模式,为地方县域经济发展探出新路子。

兰起鹏,家庭贫困学生,学校专业调整的第一批受益者。他通过专业对口到江华高新区的贵德集团顶岗实习,每月可以拿到3000多元。后来从顶岗实习中成长起来,扛起家庭重担。说起自己的幸福生活,他显得有些兴奋:“对口在园区就业,展现一技之长,培养了技能,提高了素质。”

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学校为园区企业共输送人才1200多人,有效解决了企业用工荒,缺人才的困难。

“调整专业后,加强与园区电子、机电、模具制造等产业对口,提高专业性经济服务能力。”该校校长刘杰介绍,学校实现了与园区的湖南贵德科技、湖南飞优特电子、长锦程电机、力王新能源等20余家企业的“嵌入式”教学做合一,形成能力与素养培养一体化的教学体系。

校中办一个厂 带活一个产业

2015年,该校充分利用服装专业人才优势,与江华旅鼎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瑶族织锦公司深度校企合作,将公司引入校园,进行瑶族旅游产品的研发,传承创新瑶族织锦技艺。

为让服装专业真正“嵌入式”到公司中,学校还以瑶族织锦大师工作室为引领,组建本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的产品设计团队及研发设计中心,聘请民间织锦艺人定期进行瑶族织锦技艺培训、开发。并申请了省级重点课题《项目教学法开发瑶家织锦实训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开发了《瑶族织锦的流程与技巧》等专业课程,并通过“以赛促研、以赛促学”等方式,推进瑶族织锦的开发和传承,以满足企业需要。

据悉,学校通过“校中厂”创新瑶族织锦的研制、设计、生产、销售、传播,开发了服饰、被单、鞋子、包包等20多种产品。同时,带动了该县大路铺镇宝昌洞村、涛圩镇杉木根村、大石桥乡井头湾村等十多个村寨瑶族织锦生产基地,形成了“学校+企业+农户+基地+” 的服务地域经济的模式,每年固定从事瑶族织锦达到1200多人。目前,产品远销广州、北京、内蒙古、甘肃等20多个省、市、区,每年创收4000多万元。

创新一种模式 解决一种难题

每年春节后,江华园区企业都会展开抢人大战,其背后折射出江华企业的“招工难”。江华职业中专提早谋划,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实施订单教育、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短期培训、送教进厂、企业支教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提供制作、运营、营销等方面的服务,大大缓解了企业的用工压力。

为确保专业群服务园区企业,该校主动对接市场,发挥县职教中心统筹协调功能,打造全县的农村劳动力培训网络,对接园区开展企业员工、再就业职工、下岗职工、复退军人等岗前职后培训及再就业培训。尤其加强乡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返乡农民工、失地农民、无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真正缓解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县内中小型企业的用工问题,服务园区经济发展。同时,有3家企业在校建立实习基地、实训基地,实现学校培养优秀人才与企业用人的有力对接,深入推动校企的合作。

刘杰说:“如今的校企深化合作,探索‘校中企业’‘企业办校’,实现了校企双向双主体全过程育人,服务地域经济发展出现了最佳时期。”(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阳锡叶 通讯员 唐世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