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过后是一年中柑橘生长最旺盛的时节。最近,广西博白县盘古村村委会主任詹宗旺带领村民连续多天扎进果园里。“现在果实已经开始膨大,重量在不断增加,加上雨水比较多,为了防止树枝折断和倒伏,我们要架起撑杆,今年是丰产年,预计可以收获50万斤果,收入100万元左右。”詹宗旺看着压弯枝头的砂糖橘兴奋地说。

6年前,这里还是一个既没有产业也没有集体经济收入的贫困村。6年后,朝气蓬勃的乡村振兴的优美画卷正在展开。

从无到有 产业落地垒基石


(资料图)

2015年,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选派了6名第一书记和1名工作队员到博白县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盘古村驻村第一书记邓火生上任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忧心忡忡,“精准识别统计有贫困户50户共217人,但是村集体经济和收入几乎为零,村民守着一亩三分地,既没资源又没产业,很难看到发展的希望,工作一时无从下手。”

遇到同样难题的还有其他两个村的第一书记文小满和罗法荣。“困难很多,但是大家心里憋着一股劲,想着一定要蹚出一条路,干出一些成绩。”旧金村第一书记文小满回忆道。

不久后,3人自费到梧州、桂林等地考察产业,接着又找到广西农科院对三个村的土质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都很适合种植砂糖橘。经过对土地流转集中可行性等要素综合考量后,他们决定先在盘古村试水种植砂糖橘,如果效果好再进一步推广。

不过,最初他们的想法并没有取得村委的支持,“第一书记的任期只有两年半,但是砂糖橘一般三年才能结果,如果他们走了谁来接手?”詹宗旺如是说。

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3名第一书记决定自掏腰包,以资金入股的方式成立合作社,村民可以选择资金入股或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最终,合作社凑够了20万元的启动资金,开发种植100亩砂糖橘,覆盖全部贫困户。

然而,有了资金却没有技术,第一书记们就买书自学,还跑到外地找技术人员软磨硬泡、偷师学艺。“村民都说我们是大学老师,学种植一定很快上手,其实我们心里没底,毕竟学焊接和学种植差距很大,为此我们吃过不少亏。”邓火生笑着自嘲,他们刚开始种植了7000棵树苗,但是不久就枯死了200多棵,请专家来一看,竟然是施肥方式出了问题,还好后来补种成功了。经过边干边摸索,绿意盎然的果园成了村里的希望,也成为镇里产业先行的示范。

党建引领 汇聚力量促发展

2018年,苏钊接任盘古村第一书记,他发现虽然即将迎来砂糖橘的第一年挂果期,但是由于资金已经捉襟见肘,养护成了大难题。为此,他大胆提出采用“党建+合作社+农户”的模式。

把原本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抱团发展。“把利益分配权掌握在党组织手中,让群众成为最大受益者,这是盘古村砂糖橘产业取得成功的秘诀之一。”苏钊回忆道。

当年,盘古村砂糖橘挂果量大约30万斤。结合村文化及砂糖橘口感清甜、果皮起沙、颜色深红的特点,命名为“盘古一号”,并自己动手设计包装申请专利。包装盒不仅外观漂亮,便于运输,还可以定标定量。产品上市后,价格比零售批发提高10%—15%,利润更是提升超过50%。

与此同时,盘古村通过与政府机关等单位以“组织联建、产业帮扶”的模式,联手打造“第一书记代言脱贫村农特产品”党建品牌,并开设盘古村“第一书记直播间”,不断拓宽农特产品销售渠道。

“过去我们的收入主要靠种田,全家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元。现在我和爱人一个月收入就有5000元左右。”盘古村村民詹德军说。村里发展砂糖橘产业后,为贫困户提供了大约50个工作岗位,让他们在家门口工作就能有稳定的收入。

近年来,砂糖橘产业不仅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还给盘古村带来20多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

创新思路 产业振兴百花齐放

2021年,盘古村第三任第一书记黄海贵接过前任们的“接力棒”。

驻村以来,黄海贵积极推动各项工作,开办种植技术培训10多期,培训农民200余人次,引导农户发展产业8户,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万元。

脱贫户梁荣通过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贷款了5万元,用于发展种植砂糖橘产业,他高兴地说,“我们家庭人口多,光靠我一个人打工的工资根本不够,赶在国家贷款免息的政策下,我们才敢发展种植,目前每年能够增加收入3万多元。”

除了继续把砂糖橘产业做下去,黄海贵考虑多条腿走路,降低单一产业的市场波动风险,他决定把前几任第一书记村村联社的设想落地开花。

目前广西机电职业学院定点帮扶博白县顿谷镇、水鸣镇的6个村,每个村的产业发展基础、集体经济实力、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各不相同,但是却能够相互补充。后援学校打破村与村之间的产业藩篱,整合6个村资源,通过“一村一品,一村一特”发展思路,逐步建立投入、增值、再投入的滚动发展机制,释放土地流转的最大潜能,以产业促振兴,实现富民强村,切实提升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如今,盘古村在龙头产业砂糖橘的引领下,还开辟了100亩的菠萝蜜产业,并和第三方公司签订保价回收合同,由第三方公司提供菠萝蜜树种和技术指导,彻底解决了产品的销路难问题。其他5个村也分别发展了青柚、陈皮柑、柠檬、肉牛、生猪、芒编等多个产业。

一个功能互补、互促共进的多村联合特色产业模式正在悄然成型。(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周仕敏 通讯员 黄宝龙 黄海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