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鲁东大学文学院“青年榜样”乡村振兴促进团到烟台市栖霞市、蓬莱区、福山区开展“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在为期10天的调研活动中,一位调研员格外引人关注,他就是本次乡村振兴促进团里的特殊成员——鲁东大学文学院2015届优秀毕业生王伟平,团员们亲切地称他为“老班长”。

在校期间,王伟平就一直关注乡村社会的发展,并投入乡村振兴建设中,在乡村这片热土上挥洒青春,毕业后,他持续多年参与志愿调研,并将积累的经验分享给学弟学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调研团组建初期,王伟平第一时间联系了带队老师张成良、褚少尉以及团队负责人于彦凤,为调研内容设计和调研重点提供建议,同时希望能同志愿团队一起再下乡村,为团队调研提供经验,延续他多年来的调研实践梦想。

在福山区张格庄镇,王伟平耐心地向学生们讲述在采访调研过程中与村民的沟通技巧,而这些技巧,正是这十年来他对乡村调研工作的经验总结。

“我第一次下乡做调研是2012年,那时候我还是个大二的学生,我带着团队正在做智慧乡村调研的项目,当时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在调研时没法跟村民沟通,村民们对我们这些陌生人有些排斥等。”王伟平说,“后来我们就长期扎根到龙口的那个村子,没事晚上出来跟村民唠家常,这样慢慢就熟悉了。”

王伟平和他的团队为了跟村民有效沟通,专门学习了当地的方言,为了贴近村民、了解村民的真实想法,他在村民家一待就是一整天,在他们不懈的努力下,调研终于取得了突破。

早在2014年,王伟平在乡村调研时就思考着这样的一个问题:如何寻找一条适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子,解决农村空心化和留守问题。这个问题成为这些年来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团暑期调研的核心动力,深深扎根于一届届调研团队成员的心中。王伟平则通过线上线下加盟的方式,继续引领他们去探索。

从2012-2018年,团队成员的足迹踏遍了山东省,烟台、日照、枣庄、菏泽、滨州、泰安、威海等多地乡村都留下了他们探寻的身影。

随着调研战线的拉长,调研的思路也愈加清晰,探访与帮扶乡村青年,通过青年榜样建构一个新媒体带动乡村发展的模式,越来越成为团队成员的共识。调研活动受到多家媒体的广泛关注,团队获得了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社会实践“镜头中的三下乡”优秀团队等称号,调研报告被评为“调研山东”优秀调研报告二等奖等。

“我也是农民的孩子,一开始做调研就是想为乡村作点贡献,学校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帮助我真正地了解乡村、扎根乡村,这样我才能更好地为乡亲服务,为乡村找到新的发展出路。”王伟平告诉记者。

2015年大学毕业后,王伟平创立了一家文化传媒公司,他利用传媒公司与驻地高校及当地各级政府组织部门、妇联等,共同寻找和培养乡村青年中的创业榜样,每年暑假利用大学生实践的机会参与乡村调研,推动乡村青年的新媒体素养提升,7年来带领50余名大学生加入社会调研团队,带动大学生创立了多家公司,涉及传媒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数达到42人。

“这几年我都努力跟大学生们一起到乡村调研,为乡村青年提供影视短片拍摄和培训活动,让他们更好地带动乡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时也带动起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王伟平表示。

对于这位特殊实践调研员的“三下乡”情结,鲁东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成良深有体会,他表示:“王伟平出生在乡村,实践在乡村,如今投入乡村,有着多年的下乡经验,他其实就是我们的优秀青年典型,为学生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特约通讯员 张兴华通讯员 李晓慧 白晓易 于彦凤)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