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学期开始,重庆市江津区李市中学针对参加课后服务的教师继续实行“弹性上下班制”,采取“弹性值周”“双减服务零星假”“亲情假”等,施行课后服务时间“储蓄制”,减轻教师工作压力,让人文关怀更有温度。
(资料图)
这是江津区有效落实“双减”政策,积极开辟新思路、找准新路径的一个缩影。今年1月,江津区教委印发《关于开展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试点工作的通知》,聚焦8个试点项目,探索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课后服务专业师资校际共享等,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切实提升育人水平。
教师队伍注入新活力 城乡孩子共享新优质
“自从课后服务专业师资校际共享,确保了我们小规模学校也能开足上好音体美课程。”江津区紫云小学教师王娜说。
紫云小学是江津区蔡家学区管理中心所辖的一所小学校,蔡家中山学区管理中心为有效缓解学科性短缺问题,组织辖区内学校实行1对1结对帮扶。
自8个试点项目启动以来,江津区各试点学校以此为契机,因地制宜、因校制宜,让专业课后服务师资队伍更加充实。江津区综合保税区小学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为全体教师提供两种特色专项培训;西湖小学请来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泥塑非遗传人上课;石门小学从家长中邀请“能人”以志愿者身份走进课堂……
此外,江津区还对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实施弹性上下班制度,并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畅通教师沟通渠道,做好教师心理疏导和减压工作。
“‘双减’政策能否落地有声,减负是‘标’,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是‘本’。”区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区教委制定并下发了课堂教学大练兵活动考核指标体系,以学年为周期,分层分步推进,确保三年内全区普通中小学一线教师每人至少完成1次现场课例展示。同时,区域积极探索师资校际共享、中学教师跨学段参与、社会公益机构参与、“走班式”课后服务等形式,课后服务师资队伍呈现出新活力。
课程建设探索新样态 学生个性成长新赛道
“我长大了以后想当一名飞行员。”重庆市江津区滨江四牌坊小学五年级女孩罗雪说,“我们被航空科技课程所吸引,被航天英雄的事迹所激励,学校为我们插上了科技兴邦、梦飞蓝天的翅膀。”
重庆市滨江四牌坊小学创新开展的航天科技课后服务活动让孩子们与航天结缘,在孩子心中播下科技报国的种子。除此之外,学校还开设了生存训练、心理健康等生命课程,社会实践调查、社区“三创”宣讲等公益课程,生活自理、烹饪技能等生活课程,人工智能、科技小发明等科技课程,话剧、演讲等体艺课程,以实现个性化生长。
重庆市江津中学与江津区四牌坊尚融小学结对,实施“贯通式”课后服务课程,从学习心理、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学习容量等方面做好“小初”衔接教学实践研究,同时做好艺体、学科、活动类课程建设。
据了解,江津区实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加强“学校课程建设”总体规划,以课程建设推动学校特色内涵发展。全区中小学按照“基础+特色”思路,积极探索建立集身体素质拓展、思维素质拓展、动手操作实践等活动于一体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努力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逐渐呈现出以“五育”并举为肌理、以立德树人为旨归,融合创新、百花齐放的新样态。
协同育人拓展新方法 家校社协同共育新合力
江津,在加强专业课后服务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不断强化政策保障,提升管理水平,让课后服务更加优化。
江津中学聚焦提高作业管理水平,从规范作业总量控制、坚持落实分层、建立科学体系、加强作业设计、开发多元特色、推进精准教研等方面进行探索实践。重庆聚奎中学聚焦五项管理,将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纳入年级、班级、教师评价重要内容。
在江津,家长进课堂是学校和家长的相互需要。江津区鼎山小学校可以说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学校与周围社区协调,将原本与居民住宅区之间的围墙拆掉,精心打造了1300多平方米的种植园,搭建起种植实践基地。学校还依托优质社会资源,积极开展公益行动,营造协同育人氛围。
吴滩小学所在地吴滩镇是聂荣臻元帅的故乡,学校充分挖掘这一红色文化资源,常态化开展“红色之旅寻聂帅足迹”等活动。蔡家小学结合山区教育的实际,通过将社会教育纳入“三方协同”机制中,优化学生成长生态环境,实现多元育人目标……
此外,江津区还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和专家资源积极开展家校社共育工作,促进家校社共育工作的针对性、系统性和有效性,以此提升家校社共育水平。
“借力‘双减’,江津教育系统正在重构教育新生态。”江津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徐宁说,当前江津区正在围绕8个试点项目全面落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逐步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正为江津教育高质量发展增添强大动能。(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王咏梅 记者 胡航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