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安徽合肥,刚刚20岁的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李嘉诚作出人生中的重要选择,捐献自己三分之一的肝脏挽救自己的父亲。“我的生命都是爸爸给的,我还年轻,梦想可以再有,爸爸只有一个。”对于给父亲捐献肝脏的决定,李嘉诚异常坚定。

1月21日除夕夜,移植术后第三天,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南区ICU,重获新生的李大哥通过视频见到儿子。“爸爸新年好!我恢复得很好,能吃东西也能下床了,您也要赶紧好起来,我还想吃您做的酸面汤。”

“我现在好得很,医生说我恢复得不错。咱们一块加油,争取早点回家,我给你煮面汤。”看着儿子气色不错,李大哥一直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了下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2年12月,家住安徽涡阳的李大哥突然感到腹部胀痛,浑身没有力气,皮肤、眼睛也变黄了。随后,李大哥被诊断为慢性肝衰竭急性发作、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在进行了7次人工肝治疗后,李大哥的病情没有明显改善。家人前往山东、上海等多家医院咨询,得到同样的建议:要挽救生命,目前唯一的办法就是肝移植。

为了挽救李大哥的生命,家属主动提出由亲属捐献进行活体肝移植。李大哥的妹妹、爱人、孩子都表示愿意捐献自己的部分肝脏。经过严格筛选、综合考虑供肝质量等诸多因素,李大哥的小儿子李嘉诚成为捐献的最佳人选。

得知这个结果,李大哥沉默了。小儿子今年刚满20岁,还在上大二。“儿子一直想参军,原打算明年就报名入伍了,给我捐了肝,兵就当不成了。”李大哥心疼儿子,执意拒绝。儿子小李却反过来安慰父亲:“别担心,我的生命都是您给的。我还年轻,梦想可以再有,爸爸只有一个。”

“孩子的义举深深感动着我们医护人员,我们只有竭尽全力,保障移植顺利、父子平安。”刘连新教授介绍,相较于全肝移植,亲属间活体肝移植技术要求更高,“我们既要评估捐献者的身体条件,又要计算切取供体肝脏的容量,既要保留足够的肝脏满足捐献者机体的需要,又要保证受体有足够的肝脏来维持代谢。”

1月18日农历腊月二十七上午,在中国科大附一院南区紧邻的两间手术室内,肝胆外科、麻醉科、手术室医护人员密切配合,父子二人的麻醉、手术有条不紊。历经5小时,李嘉诚三分之一的肝脏被顺利切取、修整。李大哥病变的肝脏也被成功切除。

经过近4个小时的血管吻合、胆道重建,李嘉诚的部分肝脏被成功移植给李大哥。恢复血流灌注后,移植的肝脏迅速恢复血色。经过术中超声确认,移植的肝脏血管血流畅通,开始在李大哥体内工作,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1月22日大年初一,小李发了兔年的第一条朋友圈:“新年快乐,新的一年,新的一天。”目前,李大哥恢复顺利,各项指标良好,已经转入普通病房,近期即将出院。李嘉诚也恢复良好,等着与爸爸一起出院回家。

刘连新教授介绍,人体肝脏的再生能力非常强,正常人只要肝脏功能正常,无脂肪肝、肝硬化,约35%的肝脏就可以维持正常的生活。亲属间的活体肝移植,由于供肝离体时间短,缺血再灌注损伤小,质量好,并且由于供者是亲属,受者排斥反应也相对要小,这些都能更好地保证移植的效果和质量。

移植后,李大哥迎来了新生,儿子李嘉诚的生活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能够正常地学习、生活、结婚生子。开展亲属间活体肝移植对于缓解目前供肝极度短缺局面,挽救大量终末期肝病患者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中国科大附一院肝移植团队已在安徽率先开展肝肾联合移植、减体积肝移植、肝癌降期治疗后肝移植、肝癌免疫治疗后肝移植等高难度创新性手术,同时开展劈离式肝移植,拯救更多危重病患。“未来,团队将进一步发展活体肝移植、小儿肝移植等手术,为更多的终末期危重症肝病患者保驾护航。”刘连新教授表示。(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方梦宇 通讯员 桂思奇 方雯 方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