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所地处沂蒙腹地的县域普通高中——山东省临沂市平邑一中,在全省脱颖而出,荣获了山东省首批中小学“书香校园”称号。这所高中是如何建设书香校园的?近日,记者走进了这所学校,探寻了其通过“四个一”建设书香校园的举措,即:建一所图书馆里的学校,造一个爱书人的家园,做一位书卷气的教师,当一名与书相伴的学生。

建一所图书馆里的学校


(相关资料图)

2017年12月,平邑一中来了个有情怀、爱读书的年轻校长——王继峰。他深谙阅读对于启迪智慧、提升素养的重要意义,向老师和学生发出了“从今天起,做个幸福的人,健身,读书,感悟生活”的邀请,在校园里撒下了读书的种子。

如今,五年过去了,当年的“种子”已开花结果。徜徉在校园里,每一座建筑、每一条道路的名字必有出处,出处皆为经典。“立心”“成德”教学楼、“德正”“行雅”餐厅、“慧泉桥”“励志亭”“智慧之眼”……这些讲述着中华优秀历史典籍的名字让校园成了氤氲着墨香、充盈着智慧的精神乐园。

移步换景,来到教学楼,映入眼帘的是图书角和走廊的“悦读空间”。书架上整齐地摆满了书籍,学生可以随时借阅,这样的“悦读空间”可以帮助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充分阅读、提升自我。

除了教学楼,综合办公楼、教师餐厅也随处可见摆放整齐的书架。“我们积极打造了‘人在书中,书在手边’‘举目之处,皆可学习’的浸润式学习环境,把校园建在图书馆里。”王继峰自豪地说。

造一个爱书人的家园

2018年的4月24日,平邑一中“正雅书院”成立。“在世界读书日之际成立书院,目的是重启老师们作为教书人应该成为读书人、爱书人的梦想,让书院这个平台给爱书人带来更大的意义和价值。”王继峰说。

“‘德正行雅,文润美善’的校风便是书院名称的出处。”该校教师邱欣欣说。作为一名中学高级语文老教师,除了日常教学,邱欣欣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书院院长。

今年,正雅书院即将迎来五周岁生日。从最初的四位“管家”到现在的十多位,从来自单一学科到涵盖语文、英语、历史、生物等各个学科,正雅书院将年龄、岗位并不相同的老师们联系在一起。他们一起组织书院活动,一起畅谈、聆听,宛如多年老友,只因在各自不同的身份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爱书人”。

书院的每一位“管家”,都是有大爱情怀、甘愿为老师们服务的爱书人。读书成果展示一直是学校教育年会的重头戏,筹备2021年学校教育年会期间,教师李玉洁虽然婚期临近,却把准备嫁衣的时间慷慨献给了正雅书院,不厌其烦地研读原著,三番五次修改分享稿;教师杨慧艳为兼顾书院任务和年幼的孩子,把被子放在车里,每天早上抱起熟睡的孩子放在车上,匆匆赶往学校。

五年来,正雅书院先后举办了分享会、赠书会、学术性探讨会、新入职教师专场阅读会、诗歌朗诵会、亲子共读会、共读成果大赛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读书活动让书香飘满整个校园。

做一位书卷气的教师

“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读书博学进取,逐渐成为该校教师的共同追求。自正雅书院成立以来,平邑一中通过书院先后向老师们赠送了教学、生活、心理、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书籍,丰富了教师的课余生活。尤其是在去年上网课期间,书院更是把《我们仨》《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两本书直接送到居家办公的老师手中。

“我仍然记得第一次拿到书院赠书时好奇又欣喜的心情,书的扉页上写着校长寄语‘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历史教师靳如花回忆。带着这份好奇与欣喜,靳如花开启了与正雅书院一起成长的读书之路。基于读书习得的教育理念,靳如花执教《史料实证》一课时,将“曾子是平邑人还是嘉祥人”这一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搜集、整理和辨析史料。通过精心设计、反复打磨,一堂既有趣又有料的课,就这样诞生了。

历史教师姚健也是正雅书院的忠实粉丝。他将阅读与专业兴趣相结合,致力于地域优秀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去古城墙捡石器、从老百姓手里买下民俗老物件。业余时间,他还经常骑车到处转,一转就是半天。他的目的是尽最大努力整合平邑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让平邑文化和沂蒙精神世代传扬。

当一名与书相伴的学生

顺着柔美的旋律,记者来到“琅琊书吧”。这里,高二年级的两个班正在同上一节阅读分享课。同学们或端坐在书桌旁,或三五成群坐在一旁的阶梯上,手里捧着书,认真地聆听同学分享。

“宝玉的善良、黛玉的真实、宝钗的豁达、王熙凤的精明、探春的清醒,无不让我们动容,梦回红楼,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两个词是青春。”在这里,音乐的声音、学生的声音、教师陈德秋的点评声,不时和掌声交织在一起,让这一堂“我看红楼梦中人”主题阅读课高潮迭起。

在平邑一中,推动学生阅读不只是语文教师的事,其他学科的教师也积极参与其中。作为英语老师,李玉洁带领学生们将《简·爱》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话剧的形式演绎出来。在一遍遍对台词、走位的过程中,单词记住了,情感到位了,学生成长了,阅读目的也达到了。该校一位已经毕业的学生说:“虽然已经离开学校了,但到现在这本书的台词还常在眼前浮现。”

王继峰还告诉记者,学校的文学社团——荷畔文学社深受同学们喜爱。社团当初由一群热爱文学的学生自主创建,尽管他们已经升入大学,但“文学常在,感动长存”的初衷仍影响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李勇 张晓燕 马晓晴 记者 魏海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