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行业特色高校加强有组织科研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按“定势、定事、定人”等逻辑开展行业特色院校科研组织架构,开展“1+N”式有组织科研、强化“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的教育理念、激发科研创新中“人、财、物”活力和开展有组织“科研+科普”,促进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行业特色高校;有组织科研;建议


(资料图)

行业特色高校往往以行业为依托,围绕行业需求,针对行业特点,为特定行业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其办学特色鲜明,学科专业设置相对聚焦。矿业类特色院校作为建立历史相对更久的行业特色高校,其发展演化的不同时期均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当前,我国有组织科研总体上处于积极探索阶段,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行业特色高校有组织科研的特点,阐明行业特色高校开展有组织科研面临的挑战,从“1+N”式有组织科研、强化“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的教育理念、激发科研创新中“人、财、物”活力和开展有组织“科研+科普”等四个方面为行业特色高校有组织科研提供建议。

我国行业特色高校有组织科研的特点

当前,我国有组织科研总体上处于积极探索阶段,目前教育部、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门,都在对传统学科分类模式进行改革,大力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有组织科研在研究内容上应充分体现引导性、合作性、交叉性、开放性原则,鼓励科技工作者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需求,凝练并探索解决各个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有组织攻关创新。但行业特色高校和综合性大学在开展有组织科研时还是各有侧重。

研究切入点不同。行业特色高校有组织科研的开展以行业区域导向型为主,综合性大学则聚焦多学科交叉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行业特色高校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对接区域行业发展需求,凝练研究方向,通过共建重点实验室、科技转化交易平台、区域创新服务中心等协同创新平台,整合校内外优势科研力量,在相关领域开展联合攻关,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综合性大学具有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主要鼓励学术探索与服务国家需求紧密融合,构建多学科科研合作平台,协同探索前沿重点重大科学问题,提升大学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能力和水平,促进重点科研基地和科技平台建设,产出重大科技成果。

基础研究类型不同。行业特色高校有组织科研的基础研究以“有组织的应用型基础研

究”为主,综合性大学以前沿导向、探索性“有组织的基础研究”为主。行业特色高校以市场导向的“有组织的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市场需求,集成创新、组织平台优势,与国家科研机构和高水平行业类大学共建基础前沿研究机构及创新联合体,开展有市场前景的前沿交叉融合研究、技术科学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整合集聚创新资源,形成跨领域、大协作、高强度的行业应用基础研究基地。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以前沿导向、探索性“有组织的基础研究”为主。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学科前沿探索同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对接。

研究侧重点不同。行业类高校有组织科研主要瞄准行业重大科学前沿问题;综合性大学门类齐全,可开展新兴前沿学科的纵深探索。行业类高校可根据自身学科特点,组建具有本校优势的学科群,在学科群内部,各学科基于共同的兴趣点,成立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院、交叉实验室等研究机构,以产出引领行业发展的重大成果。综合性大学可开展新兴前沿学科纵深探索。许多新兴学科,例如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重大课题,内容涵盖复杂,涉及学科广泛,其研究需要不同学科研究者的交流与合作。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办学规模宏大,因而在组织开展交叉研究上有天然优势,可实现文、理、工、医多学科交叉融合。

行业特色高校有组织科研需要解决的问题

行业特色高校开展有组织科研的目标定位为立足学校特色,以行业背景下的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特色学科优势为基础,有组织地开展符合行业发展趋势、具有前瞻性和挑战性的科学研究;组织开展的攻关方向集中明确,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系统性;经组织形成的平台或团队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突出,能产生重大科研成果,对相关领域科技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显著;具有促进学科交叉、培养颠覆性技术创新,着力解决多学科、多领域交叉的综合性重大问题的能力;能够集中精力承担和组织国家重要任务,有较高的科研效率。实现这一目标定位,促进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行业特色高校还需要解决一些问题。

应加强科研体制对有组织科研的有力支持。目前,行业特色高校科研工作多为项目PI制,表现为目标散、项目小、团队小、经费少等问题。一些行业特色高校更多的科研是自由发挥、自我组织的科研形式,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契合度不高。此外,当前一些行业特色高校对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基本停留在被动接受层次,未建立起主动响应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的有效途径,让以国家需求为导向的有组织科研面临“有劲无处使”的困境。

科研资源分配形式要更加灵活。当前,一些行业特色高校获取科研经费或资源多以竞争性申报形式,“写本子、报项目”等工作占用了科研人员大部分精力。同时,当前一些行业特色高校对行业内颠覆性技术的支持力度不足,为行业内引领性技术开发提供的相关保障有待提升。此外,一些行业特色高校科研经费分配不合理,科研经费中的人员经费严重偏低,研究生等一线科研人员的外部驱动力不足。

完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科技成果评价的重要方式是科技成果鉴定,而鉴定大多是有限的专家在短时间内通过听取课题组汇报给出评价结论,评价结果的严谨性有待商榷。当前的科研成果评价和认定强调个人和单位归属,对完成人排名和单位排名均有不同权重的分配。然而,有组织科研是基于团队合作开展的,面临成果归属认定和利益分配问题,特别涉及高校之间交叉合作的项目,当前并没有合理的评价体系解决团队科研成果评价和认定的难题,削弱了科研人员参与有组织科研的积极性。

加强学科结构与规模的双轮驱动力。一些行业特色高校学科结构较为单一,虽然行业特色学科具有明显优势,但是基础学科相对薄弱,以基础学科为特色学科提供的支撑有限,限制了特色学科的高质量发展。此外,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发展,大部分行业特色高校从单科性向多科性转型,弱化行业特色甚至去行业化,但是由于在其他学科方面相对薄弱的基础,限制了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

提高行业内科研资源的整合程度。行业特色高校数量众多,但即便是同一个行业的高校,也容易呈现“散兵游勇”态势,在一些方面没有形成合力,容易产生相互竞争和资源内耗,行业内的科研资源并没有有效整合。由行业牵头瞄准行业关键科技难题的跨高校科研平台和攻关团队较少,攻关团队在人员、经费、资源、时间等方面的协调性有待提高,科研平台服务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的主动性不足。

国外相关高校先进经验的借鉴

通过对比英国、美国和德国相关典型高校有组织科研的路径及方法,为我国行业特色高校有组织科研提供借鉴。

英国行业特色高校有组织科研。英国的帝国理工学院建校之初是矿业特色高校,后期随着学校的发展,学校经历了从特色大学向综合大学的转变。当前,帝国理工学院有组织科研具备三大特色:一是创建科研公共平台,重视科研成果的社会转化。科研管理注重潜力发展与创新。设有专门研究服务部门,整合分散在大学内部各处的研究力量,以形成整体优势发挥更大价值;致力于行业间互动,尽可能以开放和透明的方式为研究成果寻找合适的资助者。二是注重改善与产业界的关系。在产业界的研究项目中,注意在保留学术自由传播背景、知识产权和所有权的基础上与公司建立合作关系,慎重权衡当下的研究资助和将来技术转化收益之间的利害关系。三是设置专门委员会对科研活动提供伦理等方面的指导与监督,并在科研服务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及优质服务。

美国行业特色高校有组织科研。美国通过在行业型特色高水平大学设立攻关目标明确的专门(特色)创新中心开展有组织科研,国家每年给予稳定经费支持,联合3—5所同类较高水平大学,开展行业关键技术难题攻关。其中,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简称LBNL)由美国能源部委托加利福尼亚大学代为管理,其有组织科研管理特色主要包括:一是完善政策法规,促进资源共享。二是学科交叉合作。加利福尼亚大学给LBNL提供多学科交叉合作研究的机会和平台。三是实验室与其他创新主体的技术转让。设立创新与合作关系办公室(IPO)全面负责实验室的技术转移运作,负责多种形式的工业—实验室合作研究,包括发放使用其开发的软件和技术许可证;共同赞助项目的联合研究;共同完成联邦政府资助的合作研究项目;设立科学基金专项资助。四是合作研究项目。LBNL与其他大学及研究机构共建联合研究机构,促进科研人员的相互交流和流通。五是共享信息。LBNL通过能源科学网络(Esnet)为科学家们提供使用能源部独特的研究设施、计算资源和相关信息,实现信息共享。

德国行业特色高校有组织科研。德国大学设有研究院作为组织科研的核心机构,研究院主要由学校领导人、研究服务中心、顾问集团构成。学校领导人是科研工作的组织者,顾问集团负责为大学制定长期发展计划,研究服务中心专门为研究基金会以及欧盟的科研资助提供申请服务。研究院下设分支办公室来办理研究院的日常工作。此外,大学与政府合作建立合作研究机构,开展交叉合作的有组织科研,集中解决政府和行业面临的重大难题。

行业特色高校有组织科研的建议

行业特色高校开展有组织科研研究方向要符合“四个面向”和强国战略,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探索世界科技前沿,兼顾学科、领域和创新链不同环节的衔接;重大需求类研究需体现融通创新,突出在产业行业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创新工程中的应用;基础前沿类研究侧重稳定性,保证持续发展。行业特色高校开展有组织科研有以下几点建议。

开展“1+N”式有组织科研。立足行业高校学科特色,整合优势科研力量,聚焦国家战略需要开展联合攻关,如建立学校与外部多个单位的科技创新联盟、校内多学科交叉形成内部平台、校内青年科学家交叉联合开展项目攻关等。需注意开展“1+N”式有组织科研,制度建设要到位,过程管理要精细,目标设定要科学合理;同时要在理事会和办公室建设方面投入力量,以增强协调性。

强化“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的教育理念。加强引导优势平台和团队与行业龙头和新兴科技企业的对接和联系,促进行业重大共性科技难题的攻关;结合学校特色和优势,在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和服务国家科创中心建设中主动担当;加强青年教师对行业的理解,培养“爱行业、懂行业、服务行业”的情怀,在行业里磨炼成长和创新;核心是服务要跟上、评价考核制度优化、校内多部门合力联动。

激发科研创新中“人、财、物”活力。激发创新中“人”的活力,给予部分行业高校“国家战略任务”科研编制,单独选聘人员组成类似于当年“两弹一星”任务的科研团队,稳定经费支持周期,实施年薪制,专门配置研究生招生指标,对其重大创新成果给予特殊奖励或成果转化分成。激发创新中“财”的活力,建议成立国家高校创新投资基金或投资银行,对有重大创新或战略性突破的专利或潜在思路加以支持,投资基金对学校承担国拨项目的结余资金按比例给予补充,用于这些战略性创新资助,也可以吸纳社会企业和校友加入基金之中。激发创新中“物”的活力,充分盘活高校拥有的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科学仪器以及人才资源,吸引国内外企业进驻大学科技园,组建某项技术或某个方向的研发中心,使其成为特色领域科技创新集中地、颠覆技术发源地、教授产业缓冲地、科技公司孵化地。

完善评价和成果转化体系,开展有组织“科研+科普”。构建新的科技贡献奖评价指标体系,形成“四高”科技贡献的评价指标,即“高水平学术项目、高影响学术声誉、高水平社会服务和高水平平台建设”,引导广大师生潜心研究、追求卓越,激发广大师生创造更多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与科技贡献。成立专门的成果转化平台,实现学科交叉研究成果的产业化。为科技人员提供专利知识培训、增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做好知识产权保护、成果转化和市场推广的工作,真正为理工结合、跨学科研究提供有效保证,努力打造理工交叉创新产业高地。同时,应积极开展有组织“科研+科普”,提升科学普及参与度和组织力,使科普更加“有趣和实用”,增强科研人员的人文情怀和服务社会意识。

【作者赵毅鑫 李秀坤,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原载2023年第13/14期《中国高等教育》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