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和教育部门多次发布关于推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相关文件与政策。2019年底,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十二部门联合印发《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提出到2022年底,基本建成有利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形成学校、社区、家庭、媒体、医疗卫生机构等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简称《行动计划》),围绕学生心理健康部署了八项重点工作。
(资料图片)
帮助儿童青少年及其家庭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培养积极乐观、坚强自信、勇于进取的健康品格,让每个孩子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促进青少年健康走向未来,亟须建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更加健全完善的教育体系。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注重“系统治理”
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体系建设和具体工作落实中承担着主要职责,要统筹教师、课程等建设,同时要充分协调家庭、社区、医院等各方面资源,辐射学校教师、学生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开展心理健康工作,为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氛围。
(一)抓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建设的关键
第一,学校应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责任部门,可建设以德育副校长为责任人、专职心理教师为核心、兼职心理教师和班主任为主要负责人、全校教职工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主要工作包括:明确各方工作的主要内容及考核标准,设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流程体系,不断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
第二,加快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配备,提升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素养。中小学校根据自身规模和工作需求应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心理教师。心理教师为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专业建议,同时负责落实心理辅导室建设与维护、心理课程与活动组织实施、心理测评与危机筛查、学生心理档案建设等具体工作。同时,学校应支持全校教职工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对教职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及时进行家校沟通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个性化关注,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引导与鼓励,等等。
第三,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从学科融合、综合实践活动等角度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各学科教育的融合,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与法治、体育、劳动、美术、音乐等课程融合的新方案。根据学生和学校实际,积极开展运动会、劳动实践、艺术节、“525”心理节等活动,以学生乐于参与和容易接受的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位。
第四,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分层管理体系建设。目前总体上中小学生发展和适应良好,但有一部分学生面临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甚至已经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鉴于这种情况,学校可以采用分层管理,聚焦不同心理发展主题、适应学生不同发展需要采取相应管理方式:给绝大部分心理健康状态良好的学生提供心理知识、技能和支持,促进其积极心理品质发展;对出现心理适应问题的学生及时干预;对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治疗。
第五,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经费,积极推动学校软硬件建设。包括:建设1—2间专业的心理辅导室,配备沙盘游戏等相关心理咨询所需工具;聘请相关专家、家长和各领域从业人员进校园,推进生命教育、亲情教育、生涯教育、心理学素养提升等活动的开展,从校级、年级、班级不同层面组织相关活动等。
(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教育教学融合
新时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加强思想转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应对心理问题与危机为主”转变为“通过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主”,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提升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具体来讲就是要将积极心理学和成长型思维融入心理健康体系建设与日常教育教学中,贯穿学生成长全过程。积极心理学旨在促进人积极心理的发展,预防问题的发生,而不是等有了问题去治疗[1]。区别于固定型思维,成长型思维认为个体能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过程所带来的收获和体验,追求进步和积极应对挑战;在面临高难度任务时,表现出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心理素质,并倾向于对任务目标保持高度的专注和投入。
学校可以将积极心理学作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指导理论,融入学生生活各环节,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升。将身心素质提升、性别教育、美的教育、爱的教育、道德教育等融入道德与法治、语文、体育、音乐、美术、劳动等学科课程中,使学生在体育课程与活动中强健身心;在劳动课程与活动中感受生活;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养自律品质,形成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在艺术课程与活动中形成美学意识,学会感受艺术的美,并将其作为自身身心健康发展与调节的资源;在语文、地理、化学等学科教学中设计和引入关于生活细节之美、坚韧顽强克服困难、努力拼搏提升个人能力实现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案例,培养学生对生活、生命、人生发展的正确态度,提高他们应对外界冲击、应对学习生活挑战与人生挫折的能力。
学校不仅要以成长型思维看待学生学业能力的发展,更要以成长型思维看待学生各阶段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表现与成长困扰,在课堂、考试与日常沟通中鼓励和认可学生每一阶段较于过往的提升,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速度与不同表现,提高学生自我认同感与自我效能感,引导学生自信自强。
(三)促进家校以学生心理健康为目标有效合作
促进孩子心理健康的家校合作需要重点做好三个方面工作:家长心理健康评估、家长心理健康支持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家校合作。建议每学年对学生家长心理健康和家庭情况进行测评与摸底。一方面,这样可以有效掌握家长的心理状况和需求,及时了解相关变化,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供关于提升家长自身心理健康、家庭关系建设、养育理念与方法的系列培训讲座和知识科普,提升家长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家庭和谐。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掌握学生成长中可能的风险因素,对出现经济困难、家庭变故、父母有心理健康障碍、家庭关系与氛围测评得分较低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及时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从而达到促进孩子心理健康的最终目的。
(四)积极联合社区、医院、妇联等相关部门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争取社会支持
学校应积极联合派出所、社区街道、医院、妇联、校友会以及正规的商业机构与公益组织等社会主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比如,促进建设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社区环境,联合相关部门、社区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治理,减少游戏厅、黑网吧等对学生成长有消极影响的场所。联合医院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提升学生和家长对心理障碍的预防、识别能力,正确看待心理障碍的治疗与康复过程;对有较严重心理困扰与心理障碍的学生和家长进行进一步评估诊断,开通就医绿色通道。联合社区、妇联等开展家庭教育宣传与指导相关工作,对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暴力、家庭变故的学生家庭积极开展帮扶工作。
二、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精神面貌对于自身安全与职业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和学习行为。一项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元分析表明,2011—2020年,我国教师群体的SCL-90得分高于1986年和2018年全国常模,提示我国教师近十年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成人心理健康平均水平[2]。因此,对教师队伍进行心理辅导与培训,提高教师的心理学素养,进而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心理支持,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针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相关工作应考虑纳入教师心理评估与支持、任课教师的常规培训、心理教师的长程专业培训等主要内容。
(一)对教师心理健康进行评估并给予支持
教师心理评估应包括其个性人格、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婚姻家庭关系及心理健康情况等内容,也包括学生管理风格与能力、学生问题识别等相关内容。积极评估和掌握教师关于个人生活和职业发展的心理健康状态及其心理学知识与素养水平,可以为支持教师提升生活和工作体验及后续的教师培训培养提供参考。针对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需求,可以面向教师提供关于职业发展与价值认同、婚姻与职业人际关系、情绪调节与压力管理等方面心理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支持,促进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也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加积极可靠的支持和引导。
(二)常规培训满足教师优化教学和管理班级的基本需求
面向全体教师的常规培训重点在于满足班主任、任课教师乃至校领导对于优化教学和管理班级的需求。具体可包括在日常教学中考虑学生体验感受的意识,认可、鼓励、支持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能力,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识别学生心理困扰与障碍的方法等。常规培训可以通过线下常规讲座和线上云课堂等方式进行,主要涉及发展心理学、学习动机激发、班级有效管理、师生积极沟通、学生心理问题识别与行为矫正等方面内容。
(三)对心理教师提供系统而专业的培训
《行动计划》提出,中小学每校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到2025年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比例达到95%,并鼓励配备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现状与目标要求之间仍有较大建设缺口。过去关于中小学心理教师的研究表明,心理教师对家庭咨询与辅导、个体咨询能力等方面专业成长需求大,不同专业背景的心理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都有着急切的需求[3]。可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中小学教师在学生心理问题疏导、心理健康管理方面的胜任力,是充分发挥并扩大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题中之义。
学校应支持心理教师提升心理测评与档案建设、危机识别与干预、咨询与转介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能力,从理论学习、技能辅导和案例督导等方面为心理教师提供专业资源,积极组织如“拒学厌学”“网络使用”“选科与生涯教育”等家校教育中常见心理问题的专题研讨,建设心理教师专业成长的长期系统培养与短期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培养体系,切实提高心理教师的工作能力。
三、健全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增多,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以及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新冠疫情、俄乌战争等社会公共事件不断冲击着民众的心理健康防线。儿童青少年是身心尚未发育成熟的脆弱易感群体,同时还面临着更多挑战——“内卷”激化同辈竞争、网络世界鱼龙混杂……多方压力给学生日常生活的安全感、控制感和生命意义感等带来深刻影响。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亟须重视并加强改进,要开展积极心理素质培养,加强心理评估与干预,进一步健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
(一)加强积极心理品质培养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其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小学生发展特点和发展任务以及育人目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培养可从以下六大维度并行开展:基础心理健康素质培养,主要聚焦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促进、意志品质素质培养、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三大维度;积极心理健康品质培养,主要围绕情绪觉察与调节能力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和时间管理与规划三大维度。同时,根据小学低、中、高年级及初高中学生的发展特点和需要设计不同的知识内容,非毕业年级应保证每周心理健康课时,毕业年级根据实际需要在入学时、大考前后以及备考时提供相关心理支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发挥课堂教学作用,结合心理讲座、影视赏析、心理剧表演、书籍阅读分享、心理节活动等学生喜爱的形式,促进学生理解、掌握和实践应用心理知识和积极心理品质发展。
(二)开展心理健康评估筛查与干预
学校要积极落实学生、家长、教师队伍的常规心理评估普查,及时掌握学生及其重要社会支持系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学生各个维度品质的发展情况。以下六种情况适宜实施心理评估:学校了解学生发展状况与心理状况时;学生本人想了解自己的心理、学习、职业兴趣等情况时;学生入学一个月内;考前焦虑检测;危机评估时;针对个别表现出症状和障碍的学生进行测评时。根据中小学不同阶段的发展主题及以往研究发现的学生主要心理困扰,学校可围绕个性性格、学习学业、人际关系、亲子互动、心理健康五个维度,选取信效度高的相关量表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工具体系。
建议学校每学期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至少进行一次测查,对遭遇学业与生活危机(包括但不限于学业成绩严重下滑、情感危机、家庭变故、校园欺凌等)的学生及时进行评估。根据学生测评结果如“良好”“一般”“初级心理困扰”“中级适应困难”“严重心理障碍”“高危机”等进行分层管理,为开展后续心理支持工作提供参考。测评过程和结果注意严格遵守保密原则,严格遵守测量工具的适用人群和使用方法,针对测评结果提供专业准确的解释和针对性建议,避免出现测评工具使用不当、解释与建议有歧义或诱导误导的情况。
同时,学校需要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具体情况,向他们提供心理健康发展的常规支持、心理咨询、家长沟通与转介等干预服务,积极向学生、家长宣传正规的公益心理咨询热线与危机干预热线等心理服务途径,增加学生、家长对心理咨询等心理服务的相关知识,提高对相关服务的接受度和可获得性。
(三)提供心理危机评估与干预
学生心理危机评估与干预是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推进建设心理危机的全流程管理体系,在评估阶段可着力建设“学生心理普查评估→预警学生重点评估→高危机学生一对一专业访谈危机评估”的三阶段心理危机评估体系,提高学生心理危机评估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之上,建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危机干预体系是有效处理紧急情况的必要准备。具体而言,学校可以针对心理危机发生前的预警、危机发生时的处理和危机善后三个阶段,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确保对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做好提早预防、应急处理和事后安抚的健全机制得以落地。包括:提前设置好每一阶段明确的处理流程,明确心理危机干预人员组织架构,组织学习急救知识,对接相关资源,等等。另外,在出现自然灾害、公共危机事件、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等重大突发事件时,学校应及时提供心理支持服务与危机干预。
(四)重视心理档案建设
根据学生心理健康评估与心理危机评估结果,应进一步建设学生心理档案,做到“一人一档”,科学管理,以便追踪学生心理品质发展与心理健康状况,为学生的心理品质培养、心理教育教学的内容设计和危机干预的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学校应积极了解学生的心理品质各维度发展情况与心理健康变化情况,落实保密原则,根据最小暴露原则严格把控不同数据的接触人员,科学有效运用学生心理档案数据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我们常常把学生比作祖国的花朵,花朵的健康成长既离不开自身向上生长的力量,也离不开肥沃的土壤和充足适宜的阳光雨露滋养。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体系的建设,既要促进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发展,提升学生自身的心理韧性,也要为学生、教师、家庭和社会提供适宜的支持和服务,帮助学生应对心理困境,向阳生长绽放。
[1] 张倩,郑涌. 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 心理学探新,2003(3):6-10.
[2] 张婕,查世梅,赵娅含,刘召霞. 近十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元分析[J]. 社区心理学研究, 2022,14(2):240-253.
[3] 邓林园,马博辉,伍明明,王工斌. 不同专业背景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工作现状对比研究[J]. 教师教育研究, 2014,26(3):49-54+74.
(蔺秀云,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刘张行、邱辰琰,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临床与心理咨询方向研究生)
《人民教育》2023年第12期,原题为《新时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