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广东省委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部署要求,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合署)持续推动网络强村赋能“百千万工程”,8月26日至29日,在广东省委网信办的指导下,广东财经大学星火燎“粤”队伍前往惠州市惠东县平海镇,开展了以“非遗惠东渔歌文化”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在4天的调研中,在当地政府的协助下,团队分别采访了渔歌传承人李福泰、张喜英,平海原综合文化站站长蔡景、党群服务中心陈福贤主任,走访了平海古城,对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浪潮中,渔歌的传承面临挑战。平海渔歌艺术团原团长李福泰老师已届八十高龄,他认为,惠东渔歌的保护工作应着重于保持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渔歌爱好者和音乐创作者应秉持“移步不换形”的创作理念,确保原生态的渔歌能在创新过程中不失去其传统精髓,文艺工作者在二次创作中既要保留原有旋律,又要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团队到李福泰团长家中进行纪录片拍摄
“渔歌皇后”张喜英老师分享了她与渔歌的不解之缘。音乐专业出身的她,偶然接触到渔歌后让她深深地沉醉其中。为了传承渔歌,这位“湘妹子”学会了当地方言,“我始终把渔歌当作自己的‘孩子’”。她衷心希望更多朝气蓬勃的年轻一代主动了解原汁原味的渔歌,自愿成为传唱渔歌的生力军。
团队在采访期间,聆听了渔歌艺术团演唱渔歌《一对龙虾藏礁洲》,歌声优美动听。让团队惊喜的是,艺术团中有一位9岁的小女孩王艺臻,也是渔歌接班人,她的演唱空灵优美,让渔歌的传承有了具象化的呈现。团队负责人表示,从李福泰到张喜英再到王艺臻,团队直观地感受到人们对渔歌的热爱和情感,他们在重新赋予渔歌生命力的同时,也探索出“以乡风民风为歌”的渔歌传承新路径。
近年来,惠州市惠东县不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助力“百千万工程”,平海镇以渔歌为切入点,取得了新成效。平海原综合文化站站长蔡景介绍该站开展的“渔歌进校园”活动。文化站与镇内中小学合作,一方面对当地老师进行专业的渔歌培训,保证本土文化融进校园;另一方面引导青少年接触到渔歌这种艺术形式,让“散落的珍珠”凝结起来,迸发出更大的传承力量。
平海综合文化站的陈福贤主任介绍了惠东渔歌和平海古城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同时,团队获悉了当地政府即将实施的一系列保护和发展措施,深切感受到了政府各部门对传承传统文化的坚定决心。团队成员手绘了渔歌少女白丝丝的动漫ip形象,创作了以平海文化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如帆布袋、明信片等。
在平海古城工作人员张俊俭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对平海古城进行了调研活动,走访并采集了西门城楼、城隍庙和文昌阁等建筑的图像资料。此外,团队成员与张老师深入探讨了平海古城古建筑的当前保护状况,并就如何更有效地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建筑群展开了讨论。
团队成员咨询古城东门的建筑结构
团队了解到,平海古城民俗文化气息浓厚,与其历史底蕴和地方特色紧密联系,常年开展节日庆祝活动。“平海舞鲤鱼”“平海凤舞”是两项珍贵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在节日活动中的表演展示了平海古城丰富的文化传统,为游客带来了视觉和情感上的享受。
经过对目标用户群体的市场调研,团队策划并制作了一款H5页面,页面设计包含平面图例、旅游路线指引和信息检索等内容。该页面通过虚拟互动体验,用户可通过点击、滑动等操作探索古城,享受旅游路线指引和历史背景介绍的服务。视觉设计上,页面采用古风元素和传统色彩,融入了平海舞鲤鱼、凤舞和渔歌等元素。
平海古城H5页面内容展示
接下来,团队将要用青春智慧,助力文化遗产的传承,让惠东渔歌文化以及发源地平海古城的文化遗产在“网络强村”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文丨 陈亮
沈枫 罗梓宁 谷文 林幸慧
图丨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