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届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季校企对接会和大型双选会同期举办。为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北京市教委明确将推出持续拓展就业市场,指导高校深化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增强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需求、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度等举措。江苏省2025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公益供需洽谈会近日在南京举办,拉开了江苏省2025年高校毕业生秋季招聘月的帷幕。洽谈会以“服务新质生产力校地强链促就业”为主题,聚焦江苏“1650”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挖掘先进制造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用人需求,助力人才与就业岗位实现“双向奔赴”。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自身的发展,更凝聚着党和国家的厚望,承载着社会、学校、家庭的期待。就在今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总体要求,具体部署了24条重要举措。《意见》的一个突出亮点,就是明确要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并在语序上将“质的有效提升”置于“量的合理增长”之前。这既是符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回应了广大人民群众追求高质量就业的关切,也体现了就业工作以“质的有效提升”引领就业转型,促进量的增长,从而破解就业结构性难题的内在要求。

实现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积极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是重中之重。一方面,要增强现代化产业体系就业协同性,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努力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另一方面,要在产业转移中培育就业增长极。当前,伴随一批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从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转移,新的就业增长机会正加快孕育。《意见》提出,提升区域协调发展就业承载力。其中,“加快形成一批服务融通、政策贯通、渠道畅通的就业集聚区和增长极”等举措,有助于中西部等地区扩大就业,促进区域间就业均衡发展。同时,还要积极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数字经济拓展了就业新空间,数字化转型带来了岗位挖潜的新机遇,新职业持续涌现,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开辟了新赛道。近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等19个新职业。这些新职业形态主要集中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信息技术和现代服务等领域,其技术含量与大学生能力结构高度契合,无疑有助于扩大就业容量。

供需匹配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要解决好人力资源供需不匹配这一结构性就业矛盾,就要提高教育供给与人才需求的匹配度。从今年养老专业毕业生被“抢聘”现象可以看出,高校办学和专业设置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与经济转型需求,密切跟踪社会发展变化,及时优化调整专业结构与招生计划,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科学研判人力资源发展趋势,统筹抓好教育、培训和就业。

当前,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对就业服务尤其是公共就业服务的需求旺盛,要在提供合适就业岗位、维护合法劳动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方面提供普惠性服务。新就业形态催生了新的劳动关系,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过去主要针对传统劳动关系的就业公共服务已不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这对服务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要提升服务人员专业能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服务队伍。建好用好全国统一的就业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为多元化的就业方式提供支撑。还可与市场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合作,扩大专业化服务供给。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要靠凝聚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工作合力。《意见》从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支撑保障、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营造良好氛围等四个方面作出部署,并明确“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把就业当作民生头等大事”“将就业工作作为县以上党政领导班子绩效考核重要内容”。对照这个要求,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加快推动意见落实落细。面对毕业生就业的新形势新任务,各地各高校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做最充分的准备,尽最大的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作者:石国亮,系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