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能上山砍柴,也能下田干活”的阳光男孩,将来想成为一个和代码“打交道”的人朱英杰,青田县仁庄镇小令村人,毕业于青田中学,高考671分见到朱英杰,是在台风“杜苏芮”过境后的第三天。路上湿答答的,他穿了一双拖鞋,走了很长的一段路来接我们。 这是一个阳光的大男孩,回答问题时会先笑着挠挠头说:“让我想想。” 首先打动我们的,是那张青涩又灿烂的笑脸。也是在他爽朗的笑声里,我们听到了一个令人动容的“00后故事”。 为了谋生计,2007年,爸爸远赴西班牙打工,那时朱英杰3岁。3年后,妈妈也前往西班牙。 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在农村,朱英杰成了“能上山砍柴,也能下田干活”的留守儿童。 从小学开始,每当家里柴火不够,他就主动和奶奶上山。最怕各种虫蚁的他,每次上山前,都要把裤管塞进袜子里。因为力气小扛不动,他就用草绳把柴火绑成两捆,沿着山路拖回家。一次,草绳断了,柴火撒了一路,他不得不返回重拾。“每次到家,都是一身大汗,不管哪个季节。”回忆起童年的不易,他仍是一脸笑意。 最早教会朱英杰明白“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道理的,是没上过一天学的奶奶。 小时候,经常天还没亮透,奶奶就带着他步行前往千丝岩景区。在奶奶的“要求”下,他对着山谷大声朗读课文,没几天就背完了整本语文书。“奶奶没文化却有方法,我的背诵习惯就是那时养成的。”在他心里,早起有点“苦”,效果却很“甜”。 在国外打工的爸爸,并不顺遂。十几年里,他干的是送外卖、运货之类的散活,经常是“哪里需要去哪里”。一天夜里12点多,他骑着摩托车经过一段正在整修的道路,不料发生意外,人被甩出十几米远,还在路上翻滚了数圈。为此,他整整一周下不了床。 这些都不算苦,最让他无奈的是,妻子在出国的第二年得了抑郁症。于是,他一边打工,一边带妻子看病,“挣多少就花多少”。即便如此,最后还是没能留住她。2019年,回到青田老家的妈妈,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一次,朱英杰从留守儿童变成了单亲家庭的孩子。 疫情发生后,在国外的爸爸陷入困境,曾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找不到活干,甚至靠借钱维持基本生活。最艰难时,一条4角5分钱的面包,被掰为三段,成了他的一日三餐。考虑到儿子马上高考,从年初开始,他四处打工,努力干活,终于买到了一张1250欧元的回国机票。今年5月,爸爸如愿坐上飞往中国的飞机,“给即将高考的儿子加加油、打打气”。 朱英杰上一次见到爸爸,已经是4年前。 即便经济拮据,可每次回国,爸爸都会给他带回自己最喜欢的巧克力,这次也不例外。 6月25日,高考成绩放榜的日子。 “爸,671分!”在自己房里,朱英杰激动地大喊。 “看清楚了没?!”身旁的爸爸又惊又喜,不知所措地回问了一句。随后,爸爸恍过神,笑得合不拢嘴。 这个分数,高于他平时的模拟成绩,甚至跻入全县前十行列。 朱英杰将好成绩归功于两个人,一个是常年不在身边的爸爸,一个是一直陪伴自己成长的奶奶。“爸爸回来后,不断给我减压,告诉我不论多少分都没关系。”高考前,朱英杰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奶奶经常送肉到学校,我就带到食堂,一方面可以省下买荤菜的钱,另一方面是真的很好吃。”对此,奶奶并不赞同“经常”这个说法,“之前猪肉贵,舍不得买,后来价格便宜了,才在高考前送了几次。” 事实上,取得理想的成绩,最离不开他自己的努力。 在学校,同学们给朱英杰起了个“绰号”,叫“卷王”。他最常干的事,就是写卷子、刷题。步入冲刺阶段,课间里,同学们不是趴着休息,就是走出教室放个风,他呢,总是在埋头做题。在学习上,他似乎有着使不完的劲。甚至有一天晚上,他对着自己最喜欢的物理卷,一写写到次日凌晨三点半。 7月24日,朱英杰收到了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爸爸原本计划亲自送儿子去上大学,后来得知儿子的同学也被同一所大学录取,他临时改变了主意:委托对方家长代送,自己早些出国,给儿子挣学费。早在7月11日,朱英杰就当起了线上一对一的辅导老师,一天两个小时,能挣120元。这些钱,将成为他在大学里的伙食费。 对于大学生活,朱英杰的规划里,仍和学习相关:“冲一个保研名额,将来成为一个和代码‘打交道’的人。”(记者 陈炜芬 通讯员 王林娥/文 记者 雷宁 特约摄影记者 张永益/图)他最大的心愿,是早日帮家里还清贷款,“让妈妈不用在工地上风吹日晒”陈涛,景宁秋炉乡人,毕业于景宁中学,高考589分18岁的陈涛腼腆内向,稚气未脱的脸上戴着一副眼镜,身上比同龄人多了一份沉稳。 陈涛的家,位于景宁鹤溪街道双后岗村的一个移民安置小区。室内没有过多的装修,但干净整齐,打扫得一尘不染。2014年,在家务农的父母响应老家秋炉乡的下山脱贫政策,带着他和姐姐搬迁到这里。因为凑不齐购房款,老实巴交的父母只好向银行贷款。一晃9年过去,至今仍有18万元尚未还清。 让他永远忘不了的,是2021年的暑假。 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走了爸爸的生命。这一年,姐姐还是一名在校大学生,而陈涛刚刚结束高一的课程,凭借优异的成绩进入了重点班。失去了家庭的顶梁柱,生活的重担一时间全都落在了柔弱的妈妈身上。“所有人都还没来得及从悲痛中走出来,妈妈已经出门,开始为一家人的生计奔波了。”陈涛回忆道,“她是含着泪走进工地大门的。” 文化水平低,又没有一技之长,妈妈只能靠“卖力气”讨生计。她常年辗转于不同的工地之间,在烈日下搬砖头,在寒风中扛水泥,在暴雨中拉板车,“哪里有活去哪里”。工地开工早,每天早上5时,妈妈就得出门,傍晚6时才收工回家。即便这样,每天挣到的工钱也只有100多元。工地没活儿干时,她就在家里做来料加工,或者钻进别人的香菇棚里打零工。临近年关时,工地放假,她又“化身”家政服务人员,上门给人家打扫卫生。 两年来,她一刻也不敢让自己停下来,“一休息就没钱了,孩子读书怎么办?” 这些辛苦和不易,陈涛一直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和同龄人不一样,他很少出去玩,每到假期,他会主动包揽所有家务,“希望妈妈多一些休息时间”。 陈涛的懂事,还体现在对物质享受的淡然。“目前我还没有能力挣钱,就得节约点。”在他的观念里,省钱是一件大事。高中住校期间,除了一日三餐,他几乎没有其他任何生活开支。令人意外的是,他每月总能从本就少得可怜的生活费里存下一部分钱。“有‘存款’会踏实些,万一以后遇上什么事,说不定还可以派上用场呢!”“00后”的陈涛,已懂得“未雨绸缪”。 “589分,算是正常发挥吧。”提及高考成绩,陈涛更多的是平静。唯一的遗憾是,历史科目的分数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高中三年,他的历史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曾在与其他学校一起组织的万人联盟考试中,取得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前不久,陈涛收到了浙江外国语学院的录取通知书。看到录取专业是英语师范时,他的内心有过一丝小失落。“这并不是我的理想专业。”原来,他曾悄悄在心里计划过将来:“现在学护理的男生不多,如果我能学这个专业,就业会更容易,优势也会更大。”他希望,大学毕业后,自己能顺利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早日帮家里还清贷款,“让妈妈不用在工地上风吹日晒”。 尽管没有被理想的专业录取,陈涛依然对大学生活充满期待。“学一门爱一门,说不定我会很快爱上这个专业,以后如果能当老师,也是一件很光荣的事。”他说,未来四年,自己想做的事很多,比如去周边的城市转转,开阔自己的眼界;如果努力考研成功,步入社会后更有竞争力…… 这几日,妈妈睡得并不踏实:儿子上大学的费用仍没着落。“光是学费,每年就要5500元,还没算上吃饭的钱。”谈及这笔“相当大的开支”,妈妈紧锁的眉头一直没舒展开来。尽管如此,供孩子上大学的念头她却一直没动摇过,“困难是有,但我们从来不怕。”提起对儿子的期待,她说,只希望他为人正直,懂得感恩,将来回报帮助过自己的人,回报社会。 这个夏天,陈家有了不一样的“新气象”:陈涛考上大学,姐姐大学毕业,目前正一边见习,一边准备公务员考试。一家人深信:以后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再过一个多月,陈涛将成为一名大学生,这是他的新开始,也是这个家的新起点。(记者 陈炜芬 通讯员 梅雯欣/文 记者 陈炜 通讯员 梅雯欣/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