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经济学的角度看,城市的规模大小和边界均由效用水平决定,是“集聚带来的规模经济”和“扩张带来的规模不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国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表明,具备比较优势的中心城市的集聚和扩散效应正在逐步增强,城市的发展边界开始突破行政边界。于是,以一个特大城市为核心,以通勤圈为基本范围,周边节点城市和微中心共同形成的高度融合的网络状城镇体系,即都市圈,便逐步形成。
从理论上说,都市圈是经济圈,它把中心城市与周边区域紧密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的经济体;都市圈也是交通圈,它有连接中心城市与外圈层各节点城市及各功能组团之间通勤的发展轴线,这也就基本厘定了区内人口的生产、生活半径;都市圈还是文化圈,它往往受地缘相近、人文同源、历史文化积淀等方面的影响,使核心城市与周边区域之间存在着广泛的文化认同。
在现代城市的成长过程中,之所以要突出都市圈,是因为它与一般的城市发展不同。都市圈内的中心城市往往具有依托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丰富的科技资源、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有对周边区域超强的辐射和带动能力,在城市扩张中形成了创新高地,其外围地区则延伸着与其高度相关的制造业等产业形态,从而在都市圈内形成中心城市与城市外圈层之间功能互补、产业协同的发展格局,形成具有分工协作关系的产业体系。
城市向都市圈的演进不只是城市物理规模的扩张,更是区域发展、辐射和协同能力的提升。都市圈的发展,需要抢占的不只是物理空间的制高点,更是未来全国乃至世界经济和科技的制高点。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将成为支撑中国经济新动能换挡、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企业全球化竞争的重要平台。都市圈将是我国未来10年内,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典型特征。
2018年12月,华夏幸福研究院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联合成立全国首个都市圈研究中心,该中心以打造全球一流都市圈研究机构为目标,集成双方的资源和优势,根植于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实践,探索构建中国都市圈研究的理论框架体系。
基于以上背景,2019年,都市圈研究中心聚焦都市圈发展中的重点问题开展探索性研究,最终取得了15篇阶段性研究成果,同时以成果集的形式出版,以期推动都市圈理念的广泛传播,拓展国内都市圈研究的领域。
该书聚焦都市圈发展中的空间、人口、产业、公共服务、协同治理等重点问题,以理论和案例研究等多种形式,综合利用多源大数据,力求得出前沿化、精准化的研究成果,是目前都市圈研究领域较具时效性、话题性和体系性的一本著作。
本书适合经济学、管理学、城市规划学、地理学、人口学等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使用,也可供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相关工作人员参考。
顾强, 刘学敏 编
基于空间、人口、产业的中国都市圈多维度特征研究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11月01日
页数:328
定价:98元
装帧:平装
目录
借鉴国际经验,加快推进我国都市圈协同发展
我国30个主要都市圈内部城镇识别及规模等级结构分析
促进人口有序流动,提升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水平
典型都市圈分圈层人口变动趋势对比研究
北京都市圈分圈层流入人口特征分析
北京都市圈实有人口规模估算
顺应梯度化分布规律,促进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
北京都市圈产业的空间分异性研究——以食品产业为例
弥合公共服务落差,促进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跨行政区职住分离对公共服务空间非均等化的作用研究——以北京市基础教育为例
行政边界对都市圈公共服务可达性的影响
长三角城市群住宅价格空间分布的溢出效应研究
重点都市圈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区域POI分布研究
北京都市圈协同雾霾治理机制创新研究——基于国内外案例分析的启示
都市圈核心城市规模等级与主题公园分布规律研究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