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具备大力发展人民满意教育的良好基础
经济发展实力强劲。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历史上就是重要的经济发达和交通枢纽地区,自古就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之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杭州经济一直保持平稳快速发展。2021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81万亿元,居全国城市第8位;民营企业500强数量连续19年蝉联全国第一,上市企业累计达262家,居全国第4位。2021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709元,是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近2倍。不断向好的经济建设成就为杭州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思想文化底蕴浓厚。杭州具有8000年文明史、5000年文化史,拥有跨湖桥文化、良渚文化、吴越文化、南宋文化、西湖文化、运河文化等深厚的历史文化,是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古都”。南宋时期,杭州经济繁荣、外贸发达,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成型并确立正统地位,积极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这些历史积淀和文化成就构成了杭州发展教育的深厚底蕴。
创新创业氛围浓厚。近年来,杭州以双创示范基地为抓手,围绕“高质量创新创造,高水平创业就业”,加快发挥传统孵化器在基础设施方面和众创空间在专业服务方面的互补优势,在创业服务和发展空间上实现无缝对接,为初创企业发展提供了全流程、高效优质服务。202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从3.1%提升到3.6%,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有效数达到10222家。随着各种创业创新政策的加码,人才、技术、项目等要素在杭州加速集聚,无数创新企业和创客的扎根生长,成就了杭州“双创”的传奇,为杭州教育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和社会引擎。
市民对教育重视程度高。杭州作为浙江省会,历来就是全省文人墨客汇聚之地,对于教育更有着刻入血液的追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杭州人才流入的规模越来越大。这些“新杭州人”大多通过读书、考学收获了更多的选择,也可以说他们是通过教育才获得了更多自身发展的机会,因此他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更高,更希望给下一代尽可能优越的教育环境。市民对教育的重视和期盼,是杭州发展人民满意教育的最大动力。
杭州发展人民满意教育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不少问题
浙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探路者、先行地。杭州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全省教育改革发展的“领头雁”。
新时代新征程,杭州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面临不少压力和挑战。首先,城市人口的增长对教育规模的扩大及教育公平的推进提出新挑战。2021年末杭州市常住人口达1220.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6.8万人,这意味着杭州学龄人口规模持续增长,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仍然短缺和不均衡,入学及优学压力仍在。其次,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对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提出新挑战。近年来,杭州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涌现了一大批新产业、新业态的企业,对人才需求高速增长,这意味着杭州人才培养质量压力增加。第三,现行的考试招生制度对应试教育改革和减轻学生负担提出新挑战。随着“双减”工作的不断深入,如何更好地提高学校课堂教学质量,夯实各学段学生学习基础,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第四,城市高质量发展对教育信息化程度提出新挑战。随着杭州对“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建设的持续推进,对相关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和升级以及高素质人才信息化素养也提出了新要求。
杭州大力发展人民满意教育的具体举措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要求“大力发展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双减’政策,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支持跨区域跨层级的名校集团化办学,推动职普融通,新增基础教育学位45万个,推动市属高校内涵式发展,支持在杭省部属高校高质量发展,让更多孩子接受更优质的教育”,吹响了大力发展人民满意教育的集结号。
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是我市发展人民满意教育的短板。要按照党代会的部署,持续推进高等教育强市战略,引导高校强化基础学科建设和基础研究布局,瞄准“双一流”建设目标,集聚科研合力,努力实现前瞻性、引领性、原创性突破;加大人才“蓄水池”建设力度,加强高校学科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为重要理论学派的形成和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良好环境和土壤;完善政策,为高校发展营造包容开放、追求卓越的文化生态,鼓励高校加大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不断提升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基础。要找准现代职业教育突破口和着力点,强化政策集成和政策细化,全面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和内涵建设。要畅通人才培养通道,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完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和激励机制。要深化产教融合及校企地合作,鼓励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师资结构调整、课程开发应用、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发力,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和办学吸引力。
进一步推进“双减”工作落实落细。“双减”工作是有效减轻学生和家庭负担、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的重要举措。要建立作业统筹管理机制,优化作业设计,完善作业布置、检查反馈、面批讲解和辅导等制度规定,实现减负增效提质。要加强多部门联动协作,从严管理课外培训机构。要建立灵活的机制体制,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帮助家长解决后顾之忧。
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要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将严格的制度规定和日常教育督导结合起来,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要完善分层分类的教师专业发展全员培训体系,通过“名师工作室”“网上优课”等平台加强青年教师培训,不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通过“教师走教”、特级教师下乡支教等形式促进城乡师资均衡配置。要健全激励机制,落实好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切实减轻教师非教学负担,为教师构建良好教育教学生态。
进一步推进教育数字化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发展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选择。要整合资源力量,加快推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持续建设信息网络、平台系统、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新型基础设施。要统筹推进数字技术与教育管理、教学科研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数据的贯通共享,面向学生、教师和学校建立数据应用和分析模式,打造优质教育资源网络学习空间,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记者王鑫 李泽泉)
(王鑫,杭州师范大学办公室讲师;李泽泉,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