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康丽)9月25日,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于线上举办第六届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论坛,论坛以“守正与创新:传统文化如何教”为主题,探讨传统文化的传承之道和新课标下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具体途径、方法。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教授沈湘平就“守正与创新”的含义进行了阐释。他强调,“守正”就意味着传承,在今天就是要激活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特有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方式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创新”就是在教育教学实践当中进一步创造性地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和课程标准的要求,要根据各地、各校、各学科的特点以及每一位教师的专长创新自选动作,从而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针对现在一些地方让孩子对四书五经进行机械记忆和背诵等情况,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理事长徐勇认为这种做法既违背了中国古代教育循序渐进的优良传统,也违背了儿童的认知规律。徐勇认为,作为中国人,我们当然要对我们民族的文化、民族的经典有一种温情和敬意,也应当阅读这些经典。但一定要有耐心,只有按教育的逻辑、原则和规律的指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才能健康、持久和有效地开展。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郑国民认为,“教育只有和孩子的生活发生了联系之后,学习的内容才会产生意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在孩子具备大量语言材料、文章样式、思想情感、日常生活积累的基础上进行”。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主任、教授朱承强调,优秀传统文化不是生活的装饰,它在中国人的心灵和生活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从一定意义上看,我们如何领会传统文化就意味着我们如何认识当下生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活动中,有必要借助生动的案例、具象的事物,调动古今中西的思想资源,更为深入地传达文本背后隐藏的意义世界;利用能够进行意义阐发的人物、故事、话语、物件,去激发学生的心绪和印象并形成共情,从而更好引领学生来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来自各地的中小学管理者、教研员及一线教学名师们结合各自的教学实践,讨论了在传统文化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困惑及经验、启示。
北京景山学校正高级教师周群介绍了学校开展的“北京印象”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与实施情况。广东省博罗县泰学小学董事长李志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的系统性设计和实践探索为题进行交流,分享了学校的“831”课程图谱。山东省济南高新区东城逸家小学校长、正高级教师李成泉提出新君子教育,倡导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能脱离教材,不能脱离课程,不能脱离课堂。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程光泉认为,推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要有创新思维,要坚持包容互鉴,要创新内容的组织方式,以跨学科学习的方式实现传统文化内容的重组,要创新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建立传统文化教育交流协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