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孔坚有着多个身份和头衔,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景观设计学》主编、“土人设计”创始人、“海绵城市”先行者……但他更看重自己作为一名教育者、环境美学倡导者的使命。从回国在北京大学创立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中心开始,他不断奔走疾呼,推动中国景观设计学科的设立。

采访俞孔坚是在一个宁静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满他的办公室,光线在绿植间跳跃,满眼一片生机勃勃。他刚从云南大理调研归来,穿着颇带标志性的红毛衣,更衬着他久晒后的皮肤黝黑发红。他滔滔不绝,既阳刚自信,又话锋犀利。他用“美丽的”“丑陋的”“真实的”“虚假的”向记者讲述自己的所睹所思,亦如同他笔下所透露出的“爱恨交织”。《景观设计学》编辑部的同事形容,他这是“愤怒的热爱”。


(相关资料图)

为何愤怒?或许诗人艾青的那句“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正是俞孔坚的心声。同为浙江金华人,同为海归,俞孔坚或许有着与艾青相似的情感,对祖国、对故土都满含深沉的热爱。

乡愁

俞孔坚的言辞犀利,只为了传播一个“真善美”的理想。

他口中的“真善美”,是基于生态文明对景观的综合评价标准。真,是景观要基于生态过程,体现可持续的理念。善,是景观要为人类及其他生物服务。美,是景观要唤起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与自然产生的情感。

俞孔坚对未来景观的期待,便是这种“真善美”的和谐。

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出的重要决策。

建设美丽中国,俞孔坚觉得景观设计学在其中可以发挥三重作用——规划美丽的格局、构建美丽的形态、培育美丽的行为。他认为,要形成自然与人类栖居空间和谐的格局,人与自然要划定边界,要从上至下进行国家、城市、乡村乃至街道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规划和设计。他与团队的研究成果通过国土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为明智的保护和发展提供科学的空间规划依据。

“构建美丽的形态,要创造深邃之形(Deep Form)。”俞孔坚强调,深邃之形是建立在健康的生态过程基础上的人类美好憧憬和设计,是将人类的欲望建立在生态基础上产生的形态。俞孔坚将深邃之形的理念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广东中山岐江公园是他回国后的第一个项目。他改变了以往推倒重建的做法,充分利用园址中废弃的旧造船厂,将其改造成一个具有现代功能的景观,留下城市工业化阶段的一段“乡愁”。此后,他为沈阳建筑大学设计了一片校园稻田,展现丰产之美。在秦皇岛汤河的项目里,他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有河漫滩的植被和栖息地,只设计了一条长度将近500米的红色板凳供人们休憩使用,以最小化干预的方式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种体现健康、丰产、生机勃勃的可持续的景观,正是俞孔坚所说的深邃之形。

“培育美丽的行为,需要让人到自然的环境中去理解自然、懂得自然,从而建立绿色、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而实现环境的美丽。”俞孔坚说。

正如恩格斯所说,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俞孔坚认为,“这也从另一种意义上反映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性,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

从浙江省金华市东俞村走出后,40多年间,俞孔坚走过许多国家与地区,但家乡始终是他的牵挂。乡愁,是俞孔坚灵感的源头。曾经,故乡的山水让他得以感受自然的美好,他在那片传承着久远血脉的土地上不断发掘、认知藏于岁月深处先人的智慧,并将这智慧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作用于当代的中国与世界。

俞孔坚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