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节选)
如此,就给公共社会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年人的言行是生活中的麻烦、羁绊,还是应被视为生活的一种常态,得到理解和尊重?
我看过一个视频,一位老人患重疾住进了医院,家人拿他的卡到银行给他取钱,结果非但没取出,还硬生生把老人从病床上抬到银行去刷了脸。这就需要商榷了。2000多年前的古人曾说:“谋于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老人的体谅要体现在日常小事的方方面面,在生活的细节处,尽量为他们着想。在他们购物付款一时打不开手机付款码时,排在后面的人是否有耐心等待?公共交通工具上的“老弱病残孕专座”,是否真的让该坐的人坐了?通过旋转门时,是否有人肯为老人伸手扶门?老人开车有时慢一些,后面的车能否不按催促的喇叭……
这么说,并不是为老年人开脱,主张他们怎么做都对。老年人自然也需保持自律,比如主动错峰出行减少交通压力等。但更重要的是,一个社会是否迈入现代文明,能否真正将老年人的生活状态视作社会整体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指标之一。在一个文明社会里,每个人都应当遵循“代际契约”,尊重他人“理性存在”的权利,否则,就会因年龄歧视造成不公正和不平等。
“世间何物催人老,半是鸡声半马蹄。”今天的老人,也曾朝气蓬勃,也曾生龙活虎,是他们在起早贪黑、马不停蹄中创造了经济繁荣和社会文明。没有前人的创造与积累,怎有后人的安享与欢乐?而今,他们变老了,会在不经意间变得“糊涂”“笨拙”,甚至表现出“荒唐”。对此,我们可以多一点耐心,少一点责备、厌烦和嘲讽。一个人变老,是生命的一种自然状态,既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因是第一次,我们不必喋喋不休。因是最后一次,我们又何必斤斤计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