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位于绍兴市越城区皋埠街道新桥村的150余亩水稻田,陆续进入早稻播种的收尾阶段。伴随着一阵轰鸣声,无人机徐徐起飞,在平整好的水田上空盘旋飞行,所经之处,一粒粒稻种从无人机“腹部”吐出,均匀地洒落在田地里。

秧田旁,顺着村民手指的方向,我们见到了无人机的操作者朱梦黎。只见她手握操作柄,身着防晒服,头戴防晒面罩和帽子,从头到脚全副武装。在换电池、加稻种的间隙,她打趣道:“过两天要去厦门拍婚纱照,可不能晒黑了。”

朱梦黎,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新农人。1995年出生的她在四年前辞掉工作,回乡跟着爸妈种田。如今,她已接过上一辈的“接力棒”,承包了1200亩稻田,在稻田里“摸爬滚打”的同时,将年轻的想法注入脚下的土地,演绎着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别样故事。

“农二代”的抉择:做外贸还是回家种田?

初见朱梦黎,很难将眼前这位姑娘和一千多亩的水稻田联系在一起。

别看她年纪轻轻,朱梦黎与水稻打交道已经超过十年,是个名副其实的“农二代”,种水稻有哪些讲究和门道,她都“门儿清”。

“每年地里最忙的时候正好赶上放暑假,从上高中开始,每年暑假我都会帮爸妈插秧种水稻,就这么干了十多年。”朱梦黎说。南方种水稻,一般种两季,分早稻和晚稻,早稻三月底四月初播种,七月成熟,收割后得立即耕田,务必在立秋前将晚稻秧苗插下,时间紧迫,每年七八月最为忙碌,也叫“双抢”。

经过“双抢”的历练,朱梦黎跟着别的农户有样学样,成为了家里唯一会开插秧机的“农机手”。听说她插秧机开得好,不少附近农户甚至主动找上门来请她帮忙。

“农忙时候家家户户人手都很紧缺,也不是每家都有插秧机,我就叫上同学一起去帮忙干活,她放秧我插秧。”朱梦黎还记得,断断续续干了一个礼拜,插了200亩秧苗的两个人,挣到人生的第一桶金。“16000多块钱,后来我们拿这个钱出去玩了一趟,能帮上忙还能赚点零花钱,特别开心。”

可能也正是这份对稻田的特别的情愫,2018年,大学毕业在外贸公司干了两年后,朱梦黎选择辞职回乡。“父亲干农业这行干了半辈子了,我出生在这片土地,稻谷的香气、泥土的味道,让我割舍不下。”在她看来,选择回归农田,更多的还是出于一种情怀和使命感。

“我们年纪都大了,种田的新工具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科技,也越来越难学,跟年轻人比起来,我们很多时候都感觉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说起当初女儿放弃稳定的工作,父亲朱兴华也表示支持。在他看来,女儿从小到大对土地有感情,不怕吃苦不怕累,卷起裤腿就能跟着大人下地干活,正适合“吃这碗饭”。

回乡种水稻:做与父辈不一样的新农人

过去,每到农忙时,父亲朱兴华总是到处找人帮忙,人工成本高不说,请不到人也是常有的事。“我们这边地块多、小又分散,电线杆也多,机械操作起来难度大,人家不怎么愿意来,一般是按8块钱一亩收钱,我们出10块钱一亩都难请到人。”

2019年,回归稻田的朱梦黎创办了绍兴市沃宝农庄有限公司,走上了和父亲大不相同的种稻之路。创业初期,她便坚持“机器换人”,不仅拓展种植规模,还投入70余万元实现了机械化操作全覆盖。

一千多亩地,以前播种、施药全靠人工。用上无人机后,只需将提前浸泡的稻种灌入种盒,调试好各项参数,人不用下田,通过手柄和手机就能操作,每亩地用时不过几分钟。

“80厘米高的机器,6个旋翼伸展开来直径可达1.6米,底部还带一个能够携带10公斤水剂药(肥)的储存箱,5组电池轮着用,干起活来能顶好几个壮劳力。”朱梦黎边操作边展示,需要施肥时,她充当无人机操作员,另一人负责兑水、灌药、灌种、换电池之类的杂活。

这些年,沃宝农庄陆续引进了机械育种、育秧以及用无人机播种、施肥,朱梦黎还自学拿到无人机驾驶证,通过机械化操作,每年的人工开支节省了10多万元。

“小时候,我看着父母做农活,觉得他们太辛苦了,特别是‘双抢’在一年最热的季节,室外接近四十度的高温,必须要在这个时间下田开工,脚踩在石头上,跟烧烤一样。现在,大部分的工作交给机器干,许多农民可以从田里解放出来。”这样的变化,朱梦黎看在眼里,不仅仅是大规模机械化的应用,还有农民这一角色和身份的转变。

虽然偶尔也需要挽起裤腿下地干活,但更多时候朱梦黎更像一名职业农业经理人,田里什么时间插秧、播种、施肥,什么时候请人和安排收割机车队,大米要销往哪里等,都由她安排。

不断推出“试验田”:渴望带动全村进一步发展

如今,提到朱梦黎,村民无一不竖起大拇指。“现在村里有这么个女大学生回家种水稻,水稻田都承包到了隔壁村,名气可比他爸大多了。”皋埠街道上蒋村村民朱齐珍已经跟着她干了两季了,农忙时候来帮帮忙,每天能挣170块。

回乡种稻三年有余,这几年,另一粒种子也在朱梦黎心中萌发——开发自己的“试验田”,试种老一辈绍兴人比较爱吃的传统粳米品种——南粳46。

“这米是粳米中的优质品种,除了香糯,还有一定的颗粒感,我父亲那一辈人过去经常吃。但由于它属于普通米,收成一般,现在种植的人越来越少。”朱梦黎说,2019年,她在自家的650亩水稻田中选取50亩种植香米和绍兴传统粳米品种——南粳,当年,15吨大米销售一空。

2020年,她又选了近100亩稻田种植“南粳”品种,在没有宣传推广的情况下,不少人上门来买米,种出来的30吨大米供不应求,也为公司增加了10多万元的收入。到现在,种植规模已经扩大至1200亩。

去年1月底,她的“皋埠老农粳”品牌注册成功。去年底,第一批贴着自家商标的传统大米上市后,线上线下50000斤大米销售一空,并大受好评,这也让朱梦黎对打响“皋埠老农粳”这一品牌越发有信心。

种田是农民的根,但朱梦黎对这片土地还有着更远大的抱负。如今“沃宝农庄”养了1000多只鸡、鸭、鹅,种了橘子树、桃树和柿子树等果树。

“沃宝农庄”的稻田里,还有一个个小水塘。“这是一年多前挖的,我打算利用45亩农田试行种养结合模式,在水塘里养殖小龙虾。等到七八月份,我们还可以开展一些割稻、钓小龙虾之类的教育亲子活动。”朱梦黎说。未来,还希望和周边农户合作,将产业壮大,进而带动起村子的旅游产业,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记者 邱丹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