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这是主任医师刘桐树从医的理念,他认为医生看得不仅仅是病,除了健康,还应该带给患者更多的东西。

中医渊源始于家学

1943年8月,刘桐树出生于黑龙江省方正县,祖籍山东,因家乡闹灾,祖辈由山东蓬莱闯关东至辽阳首山。刘桐树的曾祖父、祖父皆是中医大夫,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和亲人的影响,刘桐树对中医兴趣浓厚,7岁便被祖母教导背诵《汤头歌》、《雷公药性赋》、《十八反十九畏》。

因为对中医的兴趣,同时学好中医就要了解各种中草药,1963年刘桐树考入了沈阳农学院植保系(现沈阳农业大学),1968年响应国家号召参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黑龙江长水河46野战军军垦农场奋战,劳动的空闲,他总是拿起床头的艺术,温故医学知识;因为有医学背景,1973年刘桐树被调往鞍山师范学院卫生学校(现鞍山卫校)担任老师一职,把自己所学教授学生们。一年之后岗位再次被调动,开始了他为之奋斗近30年的事业—鞍山市卫生防疫站。1980年刘桐树任鞍山市医学会流行病学副会长,后任中国预防医学媒介生物学会企业组组长。已出版《中国医院感染与消毒监督》 刊于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73年——2003年间共发表医学论文30余篇,撰写医学专著《工人营养与保健》等。

重拾中医

在担任卫校老师的时候,他每每觉得自己的中医储存不够,对中医的理解太过浅显,授课之余,刘桐树开启了征战图书馆脚步。在浩如烟海的中医著作里,他如海绵一样吸收着知识,按本看,做笔记、研阅,内外、骨、妇、五官科,及中医理论……。越是研读就越觉得自己的知之甚少,即使如此始废寝忘食的猛补,他仍旧发现自己止步不前,此时他异常泄气极了,怀疑自己不是学医的料。一次跟同事偶然的吐槽,同事的一句话让他豁然开朗,虽然这句话在他7岁的时候就已然知晓“中医主要是辩证论治”。

他知道,中医学蕴含着先人的智慧,在长期的实践经验和不断的摸索中,逐渐形成了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主要特点的中医基础理论体系,并在其指导下通过理、法、方、药四者结合为病人进行诊疗;他暗暗骂自己,不过既然已经知道前进不前的原因,他又开始了到各大医院以治病的缘由和中医大夫开启“辩证之路”。

问他:既然这么难,为什么还在坚持学习中医呢?

他讲了一个故事,说在读书期间,因为在一次勤工俭学中腰部受凉,不能站直,无法上学,尝试各种办法无果,差点辍学。后刘桐树偶遇一位中医大夫,只开了四味药,喝了三天,他的身体便奇迹般恢复如初,这件事让刘桐树坚定了了学习中医的信念。

学贯中西

在防疫站的工作,各种病毒的研究,精密仪器的使用让学习中医刘桐树接触了很多类属西医的知识。可以说,中医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西医具备先进的治疗手段,两者属于不同的医学体系,但是在治病救人的疗效上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刘桐树说我年龄大了我也用听诊器、血压计,很多时候更精确的判断也需要用到西医的片子,刘桐树相信“人有南北,医无中西”,只要能为人民健康服务的,他都会虚心接纳学习。

折服中医先贤传承五脏同调

刘桐树深知,作为中医大夫,无论学派,想要有所建树,想要要深耕,就一定会选择一位古代中医先贤作深入研究,他选择了中国古代十大医药名家之一的葛洪。

葛洪,他博学多才,不仅是医药学家,还是道学家、炼丹家,可以说在各个方面都有成就,它的著作既有《抱朴子》的高深莫测,又有《肘后备急方》的实用至上。因其长期炼丹,葛洪对药性的理解,以及很多治病理念的认知,后人至今无法企及。

刘桐树折服于葛洪博学多才,对其倡导的“百病之源、五脏为根、内外双修、五脏同调”的理论,深表认同,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在临床实践中,刘桐树以精湛的医术救治病患不计其数,并用葛洪五脏同调理论惠及民众,对大众健康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不忘初心坚守理念

“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这是刘桐树的从医理念,他认为医生看得不仅仅是病,除了健康,还应该带给患者更多的东西。

躬耕杏林近五十余载,刘桐树一直坚守初心,如今,刘桐树主任医师已年逾古稀,但他依然精神矍铄,器宇轩昂,他最大的心愿是将葛洪医道这份中医文化瑰宝发扬光大,他一生所学能有所传承,为国民健康再尽一份力!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