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重药物已成为体重管理的重要治疗手段。
最新发布的《肥胖患者的长期体重管理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4)》强调,对于大多数超重或肥胖(包括腹型肥胖)患者,尤其是既往减重失败或无法维持减重效果的个体,符合适应证可直接起始减重药的治疗,对于部分患者如肥胖程度较轻(如BMI 24~27.9 kg/m2)且无明显合并症的患者,也可在尝试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时(如3个月减重<5%或未达预期)起始减重药物治疗。
相较于传统减重药物,新型GLP-1类减重药物具有明显的疗效和较好的安全性。指南指出,目前我国已获批体重管理适应证的GLP-RA主要有贝那鲁肽(2023年在我国获批),利拉鲁肽(2023年在我国获批),司美格鲁肽(2024年在我国获批),替尔泊肽(2024年在我国获批),均为皮下注射给药制剂。
其中,贝那鲁肽是唯一的国产减重创新药物,由上海仁会生物自主研发。其他三款药物原研厂家分别为丹麦诺和诺德公司和美国礼来公司。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34.3%、16.4%。肥胖会引起多种并发症,包括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等,还与较高的死亡风险相关,2019年我国因肥胖死亡率约为每10万人40.6人,占总死亡人数的6.4%。
然而,肥胖的治疗一直是个大难题。生活方式干预是超重或肥胖的首选治疗方式,而患者遵循医嘱和建议的程度,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普遍存在疗效不佳、患者难以坚持等问题。我国大众对手术的接受度较低,且治疗成本高,存在短期或长期并发症的问题,仅有0.013%的肥胖患者接受手术治疗。
减重药物是体重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然而传统减重药物疗效相对不足,不良反应较大,难以满足各种临床需求。2023年起,GLP-1类减重药物陆续获批上市,从医学诊疗方面对于肥胖的管理带来了新希望,更适用于广泛的人群。
随着更多GLP-1类药物的上市,预计2030年中国GLP-1的市场规模将超600亿元。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