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古话说“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意思是要想孩子身体健康、少生病,就不能吃得过饱、穿得过暖。
但是逢年过节,免不了吃吃喝喝,吃了大鱼大肉后脾胃却“不堪重负”。尤其是对于消化能力还比较弱的小朋友来说,稍不注意就容易出现积食。
小儿积食有哪些“蛛丝马迹”?
积食是中医的一个病症,主要是指小儿乳食过量,损伤脾胃,使乳食停滞于中焦所形成的胃肠疾患。
对于年龄尚小、不能很好表达自己感受的小朋友,家长更要留心观察其日常表现。云太医整理一些孩子积食后的症状。
积食的孩子往往会出现食欲不振、厌食、口臭、腹部胀满、大便干燥或酸臭、睡眠不安和手脚心发热等症状,甚至引起孩子发烧。
食积日久,会造成小儿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发育。
为什么小朋友容易积食?
中医认为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五脏六腑均处于不完善的阶段,其脏腑形态结构并不成熟且生理功能也相对不足,其中又以肺、脾、肾三脏的不足最为突出。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但是小儿脾胃娇弱,其形态结构并未发育成熟,且运化功能也较弱,这就形成了机体对脾的需求过大而实际上“脾常不足”的不协调状态。
因此云太医认为喂养不当、调护不周是小儿积食的导火索。
小朋友往往难以抵挡美食的诱惑,如果遇上“心大”的家长,导致宝宝饮食过饱也容易引起积食。
过节期间美食不断,长辈们见到许久未见的小宝贝更是宠爱有加,殊不知过度饮食是造成积食的“第一元凶”。
积食了又该怎么调理?
内服法
积食为有形的食物停留在胃里不消化,治疗以消食化积、理气行滞为主,对于平素脾虚的孩子,还应配合健运脾胃。
“消”即消除停滞的饮食物,如用山楂、麦芽、神曲等药食同源之品以助消化。
食物从口而入,经脾胃运化,吸其精华,输其糟粕,六腑以通为用,因此消积之外还必须导滞,让宿食从大便排出。枳实、槟榔等是常用的通导下行之品。
此外,积食内停容易郁而化热,所以导滞又常兼清热。如治疗积食的代表方保和丸中用神曲、山楂消积,莱菔子、陈皮行气导滞,连翘清热解郁。
外治法
如果小朋友不爱吃药或者症状较轻,云太医建议家长可以试一试这7个帮助消食的推拿操作手法推拿手法。
1.揉板门
板门位于手掌大鱼际平面,从虎口到腕横纹桡侧端画一直线,取其中点即是。操作时,以一手持小儿手部以固定,另一手拇指端揉板门,揉50~100次,有健脾和胃、消食化滞的作用。
2.清胃经
定位在大鱼际的桡侧,赤白肉际段,由腕横纹推向掌指关节横纹,推50-100次。
3.补脾经
定位在拇指的桡侧,从指端推向掌指关节,推50-100次。
4.横搓四横纹
四横纹位于掌面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掌指关节根部的横纹处。
操作时,一手将患儿四指并拢,另一手拇指螺纹面在四横纹处来回推动,推100~300次,有调中行气、和气血、清胀满的作用。
5.掐揉四缝
定位在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第一指关节的横纹处,用大拇指依次掐揉每穴10-50次。
6.揉中脘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脐中上方4寸处,可用大拇指顺时针按揉中脘穴50-100次。
7.揉足三里
定位在小腿外侧,外膝眼下3寸,胫骨旁开1寸处,按揉50-100次。
古语有云“上医治未病”,未病先防方为上策。云太医认为宝爸宝妈平日要多注意调整宝宝饮食结构,不要一味增加高营养、高热量食品,监督宝宝不要暴饮暴食,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此外需注意加强运动,增加宝宝户外活动,提高身体免疫力,帮助宝宝健康成长。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