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党的二十大提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丁华锋提出,建立高校和行业发展联动机制,解决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痛点”。
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158万,“慢就业”“缓就业”现象严重。丁华锋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主要集中在结构性矛盾这个供需“痛点”上:一是毕业生求职期望与实际需求的矛盾,二是高校毕业生专业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三是校企合作的“堵点”需打通。
为解决这一“痛点”,丁华锋建议,高校和行业要建立发展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行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制度。教育部已成立了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建议由省直行业主管厅局、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高校有关方面专家,共同组成省毕业生就业创业培养指导委员会。
如何有效实现供需对接?丁华锋建议,开展高校与行业产业联办专业试点。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能和作用,推动高校实现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鼓励企业参与制定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卫健委、农业农村部、商务部等行业特色明显的部门,应率先同相关院校开展试点,深入开展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实践和探索,构建供需对接机制,联合设置专业、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等。
丁华锋建议,建立“双元制”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在新工科或其他实践课程多的专业,建立“双元制”教学模式。“双元制”实体主要指企业和高校学院两方。具体运行模式包括:教师“双元制”、学生“双元制”、授课内容“双元制”、授课地点“双元制”、经费“双元制”、教材“双元制”、学分“双元制”(校企学分互认“双元制”:建立以科研为导向的联合培养模式,聘用企业专家担任新工科应用类专业教师,文化理论课的教师来自学院,由企业设立项目任务,对参与完成的学生给予校企认定的学分认证,并颁发指定的证书)。
丁华锋还提出,组建以行业产业为主导、龙头企业牵头的校企联盟。以促进校企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提升科技、人才供给质量和水平为核心,通过政府主导、协同发力,推动高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地方政府等“贴紧靠实,捆绑发展”,在互动共赢中促进行业产业转型升级、校企协同,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