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通过这些可爱的卡通形象,将我们喜德的美、" index="0" level="2">喜德的文化具象化,让更多的人认识" index="1" level="2">喜德、来到" index="2" level="2">喜德,助力乡村振兴。”今年暑假,宁波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副教授杜莹与她的“" index="3" level="2">彝情艺梦入凉山”社会实践团队,跨越2700公里前往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采风,发挥专业特长,争做东西部协作使者。

2021年4月,浙江宁波与四川凉山正式开启新一轮的东西部协作,宁波10个区(县、市)对口帮扶凉山11个县。今年4月底,杜莹带着团队成员第一次来到凉山,在考察调研中,团队成员们无不为罹患癌症仍心系大山百姓的“果果书记”刘超的事迹动容,有感于彝族人民的质朴与从容,醉心于非遗工艺的精美与匠心。回到宁波后,团队向当地捐赠了他们创作的系列绘本,杜莹也参与了《大山的孩子大海的梦》公益童诗集的插画工作,与凉山正式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们还能为凉山做些什么?我们在充满想象力的彝族图案纹样符号中看到了什么?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美术在传达什么样的群众审美意识?数千年的彝族文化在今天遍地的文创载体中又该何去何从?带着心中的疑问,团队着手构思喜德县的IP设计,从个体视角出发,走进" index="4" level="2">喜德,走进彝族,走进文化符号。

在长达十多天的深入挖掘与研究后,团队设计出了一组融合各角度" index="5" level="2">喜德特色的男女生IP形象。“我们在作品中加入了马" index="6" level="2">牙纹、索玛花的元素,按照符号学逻辑,解读" index="7" level="2">并二次创作其意蕴,融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Q版二头身卡通小人。”教师杜莹介绍,为了更完整地呈现凉山风貌,他们又浓缩了结婚、农忙、火把节等十个综合场景,IP形象也相应在动作、服饰中进行艺术夸张与调整,创作出一套凉山特色的IP场景图,构成民族文化与现代艺术的连接。

今年7月,该团队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划分小组进行文创设计,从彝族特色的图案、非遗工艺、民风民俗等几个角度切入,设计扇子、香薰等不同载体的文创产品。从凉山风景到民俗风情,无不透露着设计者们对彝族文化在传统与现代融汇融通融合的独特思考。

8月,团队成员再次踏上了凉山这片沃土。“最让我震撼的是火把节的现场,彝族人民身着民族服饰,点燃象征光明、繁荣与幸福的火把,让人情不自禁地一起唱歌、跳舞,感受独特的生命力,让人流连忘返!”团队主要成员赵欣说。

在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副县长,被群众亲切称为“果果书记”的刘超的进一步畅谈中,团队深入了解了基层建设者对于喜德县的未来规划及当地文旅发展的需求。双方后期将继续深入合作,规划旅游路线,设计旅游手绘地图、旅游手册,创作彝族故事绘本,设计农特产包装等。

“感谢远道而来的朋友,更感谢你们用自己的专长,向更多人推介我们大" index="8" level="2">美凉山。”刘超感动地说。

据了解,杜莹与她的团队近期正紧锣密鼓地参与公益童诗集《大山的孩子大海的梦》的姊妹篇《顺着运河来看海》的插画工作中,数十位宁波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广告学专业学子,正为富有童趣的诗歌配上精美的插画,将为凉山的孩子们送去诚挚的问候。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史望颖 通讯员 郑伟 晓" index="9" level="2">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