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古琴


(相关资料图)

古琴丝弦成品 记者 方方摄

制弦

复原传统工艺技法,让古琴再现“太古声”——

古韵丝弦背后的苏州匠人

本报记者方方

早在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继昆曲之后,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古琴艺术再次得到了世界公认。

良琴配良弦。蚕丝弦,区别于市场上常见的钢弦,是一种古朴而醇厚的古琴琴弦,有着温润、纯净、美妙的韵味。然而,古琴丝弦的制作技艺却一度濒临失传。

作为掌握古琴丝弦制作核心技艺的传统匠人,多年来,苏州方氏家族,一步步复原古拙工艺技法,并以文化传承为使命,让现代人能够重新聆听到来自历史深处的国乐。

历经艰辛,用丝弦守住“古音”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主要由弦与木质共鸣器发音,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丝弦古琴源远流长,秦汉即有“削梧为琴,绳丝为弦”之说。

苏州是评弹的故乡,亦是江南丝竹乐的重要发源地,古琴、琵琶等乐器上的琴弦都离不开用蚕丝制成的丝弦。从前苏州制作丝弦的均为家庭作坊,其中最有名气的要数方裕庭开的作坊。

“六十多年前,我父亲是苏州民族乐器一厂的制弦工人,所制作的丝弦品质极佳,但仅用于二胡、琵琶等乐器。”苏州丝弦工艺制作师方荣林说,“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他从小听着父亲制作的丝弦乐器长大,在这种环境熏陶下,对丝弦的音质特别着迷。遗憾的是,古琴丝弦制作工艺命运多舛,曾经几度濒临灭绝。

抗战期间,动乱不安,古琴丝弦一度销声匿迹,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制弦行业停产,包括名噪一时的杭州“回回堂”丝弦也消失了。由于当时很多琴人苦于寻不到好丝弦,制弦高手方裕庭就有了复原丝弦制作工艺的想法。后来,在吴景略、庄剑丞等琴家的帮助下,方裕庭根据古书上记载的传统制弦方法加以研制,历经5年时间,才使古琴丝弦制作工艺重获生机。此后,他创办“今虞琴社”,苏州也一度成为全国唯一的古琴弦生产地。

对年过七旬的方荣林来说,做这行属于子承父业。上世纪六十年代,由于钢弦的出现,丝弦生产遭受重创。1957年,父亲方裕庭成立了“古琴弦生产小组”,他却被分配到虎丘大队种花,直到两年后才跟着学艺。

方荣林介绍,20岁不到的时候,他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制作丝弦,要用几百根甚至上千根丝才能做成一根弦线。当时,他从最基础的工序步骤学起:打线、上胶、晒线等。学习丝弦制作工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且不能有半点惰性,他一学就是十几年,经过反复练习,直至熟能生巧。

“文革”期间,苏州民族乐器厂效益不景气,制弦产业面临危机停止生产,他又被厂里调度转为制作钢弦,后来还接触了钢琴、电子琴行业。直到2000年他已经56岁的时候,选择了重操旧业,成立了自己的制弦工作室。

子承父业,坚持工匠技艺

姑苏区玻纤路一条曲曲折折的小巷里,有一幢青砖白瓦的老房子,屋里摆放着调丝车、打线三脚架、缠弦架等工具,以及一捆捆做好的丝弦,这就是方荣林年产近400套丝弦的作坊。

“别看只是几根简单的弦,制作起来还挺复杂,现在市场上很多弦都是用钢丝制作的。钢弦虽然不容易受温度、湿度的影响,张力强更耐用,却没有丝弦的独特韵味,真正懂古琴的人还是会选用蚕丝弦。”方荣林意识到传承古琴丝弦制作工艺的使命,也看到了市场复苏的迹象。他按照父亲的经验,专门绘制了一本《真丝弦线生产工艺主要工具图册》,并将其一一打造出来。刚开始方荣林只是一个人制作,每年只能生产50多套。2006年以后,他开始收徒,年产量也提高到100套。

古琴、二胡、琵琶等弦乐器的丝弦制作流程基本一致,只是制丝弦的规格和尺寸不等。方荣林介绍,制作丝弦首先要挑选好的生丝材料,按照古法记载,选蚕丝时要选择色泽洁白而且粗细均匀的丝线,只有这样,将丝并在一起才更容易结合成一根弦。很多时候,六七根极细的蚕丝并在一起,也就相当于一根头发的粗细。古琴的七根弦粗细不同,最细的直径0.9毫米,最粗的也才1.7毫米,而七根弦的粗细有一定比例,其中最细的要300多根蚕丝并在一起,而最粗的要上千根蚕丝并在一起。

在选择好生丝原料后,便正式进入制作工序的部分。翻丝、缠丝、打线、上胶、拉线、缠弦……如今,这六道古琴丝弦生产工艺环节,上胶、拉线等技术环节,仍由方荣林纯手工完成,其他动力部分则由机器代替。

民族乐器上用的丝弦依照粗细分为三种:子弦、中弦、老弦。古琴又名七弦琴,即琴上有七根弦,除去原有的三根弦,余下的四根弦就需要在缠弦机上试制,而古琴上每根琴弦的音域范围、音调高低各不相同,每根弦上要再缠上多少根丝才能达到音准要求,就得一次又一次试验,从中探索出规律,然后确定整个制作古琴丝弦的工艺流程。

“丝弦制作工艺是一门古老的技术,它有很多讲究和门道,只有做到尽善尽美,才能保证丝弦质量,让琴人弹出真正的意境。”始终一丝不苟坚持工匠精神的方荣林这样说。理丝时每根丝的长短必须一致,不能落灰尘颗粒,保持丝弦表面莹洁光亮;搓捏合弦时,要掌握适当的捻度,搓得好,往往可以增强丝弦拉力和韧性;煮弦上胶应掌握好火候,按照古法加入多种胶料;待到弦熟,在晒弦的时候,应观察阳光的变化,掌握好晾晒的时间。

2013年6月,湖北省博物馆找到方荣林,邀请他为一把古瑟安装丝弦。古瑟的丝弦制作规格和尺寸很难从古书中找到确切的材料,半年时间里,方荣林经过反复试验和研究,甚至根据史料自己设计并复原了一整套传统制作丝弦的老工具,用最原汁原味的工具制作出几套不同规格的古瑟丝弦,经湖北省博物馆相关专家反复鉴定,最终研制出古瑟丝弦,并装配成功。

一弦一音,承载文化精神与内涵

“现在,弹古琴的人已经习惯钢弦,使用丝弦反而成了‘非主流’,这是个遗憾。”方荣林认为,对这门工艺来说,只有用丝弦的琴家多了,才可以真正地流传。

“一张好琴半副弦”,古琴弦要做到“中有太古声”,就是音低时不能有浑浊郁闷的感觉,走指时也不能有摩擦杂音,首先选丝就需要顶级的桑蚕丝,要求“光润、粗细均匀而牢度好”。方荣林去浙江湖州亲自挑选蚕丝,制弦用的胶是食品级里最好的花胶,一斤就要上千元。

就是这样工艺复杂、用料顶尖的好弦,方荣林也仅仅定价几百元,多年来坚持不涨价,还为每副琴弦多配了一根备用的七弦。许多人曾劝他涨价,他都拒绝了。方荣林的徒弟廖霞介绍说,她也曾经劝过方荣林涨价,但方老师和她说:“我们是要有一定的利润,但我们要做外面学琴人用得起的弦,要让喜欢丝弦的人都能试试,都能用得上。”这让她十分感动。

在方荣林工作室里,除了制弦工具、原料,最多的就是书本。廖霞说:“方老师一直在学习,连我们后辈都自愧不如。”方荣林告诉记者,其实制弦并不仅仅是靠手艺人的经验,还蕴含了很多科学原理。他在民乐厂做弦的时候,厂里请了北京声学研究所王湘教授来上课,讲弦的振动、弦波、张力、百分比,一副弦怎么设计出来的。后来还去东北钢琴厂学习钢琴制造原理,在苏州大学学习了微积分、电学、数字电路等。方荣林说:“现在我做弦就把这些理论知识用上去了,现在有人找我配弦,无论什么乐器只要确定有效弦长,我就可以做出相应的丝弦,这在我父亲那一辈是不可能的。”

方荣林还改进了打弦的机器。传统的机器刚开始打弦转速就很快,各股之间容易产生离心力而出现“开花”“气泡”现象。方荣林则将机器的转速调整为先慢后快,使合弦的“仔眼”紧密而均匀,达到古书上所说的“密如连珠”。

苏州琵琶制作大师李兆霖是方荣林多年的同事及好友,两人曾精诚合作,修复过民国老琵琶、中阮,仿制日本正仓院唐代乐器等。

一曲悠扬的古琴声响起,抚琴中的方荣林既有醉乡酣美之意,亦有几分感慨怅然。“我现在只有一个徒弟,好在现在喜欢古琴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希望有更多人关注丝弦制作手艺,把古琴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方荣林说。

推荐内容